Articles by HOC6

第三課 喜愛讀經 (詩篇第一篇)

下星期五是我們農曆的除夕,星期六就是大年初一了。過年的時候,最喜歡的是什麼?有一剛會認字的孩子,跑進廚房,對忙著準備年晚飯的媽媽說﹕媽!媽!大門上的福字倒了。媽媽聽到了,高興得不得了。她不是高興孩子會認字,她是因為孩子說﹕福倒(到)了,福倒(到)了!媽媽盼望新的一年福能來到這家裡。因為福就是一切好事,美事,喜事的總合。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盼望在這新的一年開始,也有福來到。使你和你一家人都成為有福的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如何成為有福的人。 我們基督徒所信的神,我們稱祂為『天上的父』,祂就像我們的父母,是嚴父慈母,也可能是慈父嚴母。那個愛兒女的父母不去管教他們。那些管教中是帶著父母親的愛,所謂『打在兒身上,痛在娘心上』。所以神對人的慈愛與公義是分不開的。所以在聖經裡,警告中有祝福,祝福中有警告。神愛人也警告人,神要賜福給人也警告人當注意的事。我們來看一段經文看神要給你什麼福氣。請打開詩篇第一篇。我們一起來讀。 一、兩條道路﹕ 詩篇第1篇第6節﹕耶和華知道義人的道路。『知道』兩字有些譯本翻為看顧,有些翻為賞識。所以,你可以把第6節讀作耶和華看顧義人的道路,或耶和華賞識義人的道路。而惡人的道路是走向滅亡。你聽這話像不像父母對兒女的口氣。父母教育兒女告訴他們人生中常常要面臨是非善惡的選擇,就好像在三叉路口一左一右,你要往那一條路去呀?第6節神指出惡人的道路是自趨沉淪滅亡。其實人的滅亡是因為人自己的罪。在第4節經文中惡人的結局像糠秕一樣被風吹散。農夫在碾米之後用簸箕一揚米落在籮筐裡,糠秕就任由風把它吹散。沒有人在乎它。但是一粒米落在地上,農夫可能還會彎腰把它拾起。惡人的結局就像糠秕滅亡也沒有人顧念。你想那多麼可怕。但是第6節指出另外還有一條道路,是耶和華神所知道,所看顧,所賞識的義人之路。神並不希望人走向滅亡。所以,指示出一條用神的愛開出來的一條路。約翰福音第三章第十六節﹕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所以選擇走這條路的人,神要稱他為義人。他不但不會滅亡反而會得到永生。 神說選擇義人道路的人是有福的。神用一棵果樹來描述有福之人的現象。有福的人呀,好像一棵栽栽小溪畔的樹。它的根受到溪水的滋養,不但健康而且穩固紮根在土中。到了時候就會結出豐富美好的果子。因為有健康的根基,葉子不枯乾,也不會隨便的凋零。人如果像樹一樣找對地方能得到美好的養份,不但生命越來越豐盛,生活也有結果。聖經說﹕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也就是說這人是事事如意,件件稱心。這不是我們人人想得的福氣嗎?這是指在世的時候,神不但在現世享福而且在永世中有永生與神同在是沒得比的。 二、蒙福之道﹕ 有兩條路放在我們面前,一條惡人的道路,一條義人的道路。那一條是蒙福之道?如何能走上去呢?我們來讀第1-2節﹕ 第一節不從,不站,不坐 第二節唯喜愛 應當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離棄罪惡』。其中有三個不字。第一個不﹕不從惡人的計謀。不要隨從或聽從邪惡之人的計謀,也就是說我們在思想上不犯罪,要遠離罪惡。聖經上說不給魔鬼留地步,得機會。 第二個不﹕不站罪人的道路,就是不參與,不插足罪人所走的道路。不與他們一般見識,也就是說我們的舉止行為要與世人不同,要能分別為聖。 第三個不﹕不坐褻慢人的座位。不要參與侮慢上帝之徒與他們同夥,同流合污,成為他們的一員。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由以上三個程次表現罪惡在人心發展的三個進度。先由思想計謀,進而道路行動,再來就是坐在群中完全成為罪惡人中的一份子。 這是消極的三不,神也指出一條積極的方向,就是第二節﹕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神的應許現在放在我們前面。這是一條蒙福之路,走在其上的是喜愛耶和 華律法的人。耶和華的律法也就是神的話,俱體的來說就是我們的聖經。因為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都是神的話。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 預備行各樣的善事。這是神心意的顯明與啟示。 詩篇第119章第9-11節 ﹕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你的話!我一心尋求了你;求你不要叫我偏離你的命令。我將你的話藏在心裡,免得我得罪你。 聖經中的詩人說﹕你的言語,在我口中比蜜更甜。 又說﹕你的話,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 嚐過蜂蜜的人都知道。它的甘甜沒得比。難怪西方人叫自己的妻子Honey,蜜人兒,多甜,多可愛呀。 有時說﹕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烏黑之夜,走在山中的小徑。忽然天上的烏雲散去,銀色的月光照在路上。我們就能辨別方向不至於迷路。手中的燈籠照在我們腳前。我們就不至於失足。神的話是我們人生道路的光與燈,多重要呀! 詩人又說﹕我愛你的命令勝於金子,更勝於精金。…


第二課 信徒地位 羅馬書5﹕1-11

最近很受歡迎的電視連續劇『還珠格格』,故事講到清朝康熙皇帝年間,有一小姐名叫紫薇。在母親臨終時交給她一把扇子和一卷字畫是她父親的親手筆,要她帶去找她父親。原來她父親就是當今皇帝。在她尋找父親時舉目無親,遇見了江湖女俠小燕子以及一群江湖朋友。她與小燕子成了好朋友。這些朋友很願意幫她找到父親。在皇帝出來打獵時要去見皇帝。但需越過很高的山,弱女子紫薇是辦不到的,只好讓小燕子獨自帶著兩件信物去。結果被箭射傷,帶回宮中療傷。在胡打亂著的當兒,皇帝認定她就是他的女兒,也就是公主,當時稱之為格格。小燕子當起格格。一方面很新鮮。一方面郤很擔心。遲早她是要失去這公主的位子,並且連命也要失去的。她雖然有了公主的地位,但是郤不快樂。 今天我們在座的弟兄姐妹,我們都得到一個寶貴的地位,我們都是神國的王子與公主,你是否快樂呢? 讓我們來看一段經文﹕羅馬書第五章第1-11節。 這段經文一開始說﹕『我們既因信稱義』。原來,我們信主的人都因信稱義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思想的主題『信徒的地位』也就是因信稱義的地位。 一、過去—不義﹕ 但是我們在信主以前是處於何等地位呢?真的配作神國的王子,公主嗎?配稱義嗎?在辭典中對『義』的解釋是(1)行事得宜者,(2)善,(3)正理,正道,(4)公正,慷慨,樂助,好施。從這些定義看來,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 。唯有神是義者,人都是不義的。 第六節說到,我們是軟弱的。在神的義面前,我們實在軟弱,行善無力,神說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逼迫你們的禱告。多少時候,我們就是無法作到,施捨也不容易。聖誕節前,商店門口的救世軍募款,有多少人去投下金錢呢?神要我們行公義好憐憫,多少時候,我們專顧自己的事,自私自利,塞住憐憫的心。 第八節說,我們都是作罪人的。人常該作的作不到,不該作的偏去作。面對罪惡的引誘時,沒有力量去抵擋。賭徒明知道賭博害處不淺,但傾家盪產了還要去賭。把指頭砍斷了,仍經不起誘惑,想盡辦法,非賭不可,真是可憐。人很容易說謊,說了第一個謊後,要用第二個謊去遮蓋,如此下去無法不說謊了,人真是罪的奴僕。 第十節說我們是作仇敵的,罪使我們無法與神和平共處,反倒背道而馳,惹神忿怒。不但如此,我們愛世界,拜金,拜偶像,不信神,與神為仇,成了可怒之子。像以色列民蒙神恩典,用大能的手將他們領出埃及,一路上雲柱火柱帶領他們,供應他們。他們郤一路埋怨,棄絕神。甚至造金牛犢去拜。後來又隨外邦人拜偶像,神的震怒在他們身上,我們以前也是棄絕神,不信神的時候都是神的仇敵,都是滅亡之子。 但感謝神,祂憐憫的大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二、現在—稱義﹕ 現在神使耶穌基督降世為我們開了一條路,叫我們能與神和好,使我們因信稱義。 (1)在羅馬書4﹕25耶穌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5﹕6 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羅5﹕8-10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 從這幾節聖經看到,我們的稱義是因信耶穌的死,是為我們的罪死。他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我們所能作的就是接受主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成就的救恩。不是靠我們能行善(無法行)乃是靠主耶穌的寶血。他為我們付了重價。 (2)我們因信就可以稱義。這稱義是甚麼意思呢?羅4﹕3說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羅4﹕23,24算為他義的這句話,不是單為他寫的,也是為我們將來得算為義之人寫的。就是我們這信神使我們的主耶穌復活之人。所以稱義就是算為義。例如說甲兄欠乙兄一百萬元,無力償還,告到法官那裡。幸好甲兄的好友慷慨解囊。願意替甲兄還清債務。於是法官就算甲兄已還清。同樣的,我們犯罪。罪的工價乃是死。只有死才能還清罪債。而義者耶穌基督已經為我們死。還清了我們的罪債,只要我們信他,神就算我們為義了。再也沒有人能控告我們。羅8﹕33,34 誰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呢?有神稱我們為義了。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我們成為神國的王子,公主。這地位是沒有人能奪去的。 (3)我們是何等的蒙恩啊:(a)藉著主耶穌所付的代價,使我們與神和好。(b)我們的罪,因主耶穌所流的寶血得以潔淨。(c)神賜下聖靈給我們(d)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裏。這愛是藉著主耶穌基督為我們死向我們顯明了。(e)並且藉著主耶穌的生,我們有得救的把握。我們從可怒之子成了蒙愛之子。 保羅將這因信稱義之理向我們闡明。因他自己親身體驗這因信稱義的恩典。他在蒙恩之前,是逼迫基督的可怒之子。他到處捉拿基督徒下監處死。有一天他正要去捉拿基督徒的路上,被主的大光光照。見到復活的主向他顯現。他仆倒在地,悔改信主,主就差他去傳揚復活的主。他深感神的愛神的憐憫。在提前1﹕15,16 說到,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我們今日成了何等的人都是蒙了神的恩才成的。 三、將來—成義 (1)信徒因信稱義是因主耶穌為我們還清罪債。在神面前,我們被算為義人。是否就不再犯罪呢?不然,我們偶而會被過犯所勝。雖然神應許我們,只要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但是我們可能會感到灰心問自己,怎麼我還在犯罪呢?保羅在羅馬書5﹕2告訴我們有一個盼望,就是盼望神的榮耀。這榮耀又是什麼呢?在加5﹕5說,我們靠著聖靈,憑著信心,等候所盼望的義。我們的盼望是神的義。我們原本不義,如今藉著耶穌基督被算為義,並且將來我們可以成義。這個榮耀的盼望在羅馬書第8章描寫得特別清楚。第8章18節﹕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第21節﹕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第30節預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們來,所召來的人又稱他們為義,所稱為義的人又叫他們得榮耀。這幾節經文說到我們被稱義的人都要得榮耀,就是脫離敗壞的轄制,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我們活著的時候之所以犯罪是因我們的身體是從亞當遺傳來的,是會犯罪的身體。而將來主耶穌再來時,我們都要復活,身體要改變。神要給我們一個榮耀的靈體,不再犯罪。這就是在羅馬書 5﹕10所說的,我們要因主耶穌的生得救。林後1﹕10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這是何等榮耀的盼望,我們必要永遠得救。 (2)我們有這盼望,對這短暫的今生就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就要歡歡喜喜的,雖然會遇到苦難,但在苦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第五節說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這盼望是榮耀的,是必得的。保羅就是一個在患難中歡歡喜喜的人。他與西拉有次在旅行佈道中被猶太人逼迫,用棍打,下在監裡,半夜時,他們在獄中禱告,唱詩,讚美神。結果地大震動,監門被震開,囚犯鎖鍊斷開。保羅在事奉中,遭遇許多的患難,受凌辱,逼迫。但他仍以為大喜樂,並且寫信給弟兄姐妹要喜樂,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暗室之后蔡蘇娟更是作了美好的見證。他生於清朝末年,出身名門望族,但榮華富貴不能滿足她心靈的需要。到她就讀女子中學時,信了主。信主之後遭家人的逼迫,忍受一切冷嘲熱罵,百般侮辱。但她仍堅信她的主。畢業後,前後帶領母家及家人共五十五人歸主。到41歲那年,得了奇病,百藥無效,身上巨痛,又不能見光。從此在暗室中生活了五十三年。她在病床上寫了第一本書叫《暗室之后》,翻譯成三十幾種語言,因讀這本書信主的不計其數。有許多人看了書,不惜千里而來探訪她。來者不拒,接待他們,向他們談道,病床變了她的宣教工場。她在暗室裡,不出門戶就吸引了萬人來歸主。到她病弱無法談道只能握握手。那些人都靈裡得到滿足。她在病床上所作的比一般健康的人還大。在最後八個月,那位服侍她的姐妹受她的培訓,造就她成為主的工人。暗室之后最喜愛的經文就是羅馬書第八章,她實在是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並且以神為樂!…


第一課 課程簡介

親愛的弟兄姐妹,歡迎你來到這個成人主日學”信徒造就班”,我們將要在這十四個禮拜中一起來學習神的話。這個課程不只是叫我們在神話語的知識上長進,更重要的是要使我們的生命改變,靈命得以成長。個人與神有親密的關係,與人也有良好的關係。就像路加福音所描寫主耶穌的智慧和身量(或作:年紀),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 2:52] 一 課程的重要 一個新生的嬰孩需要成長,成長有許多條件,最重要的是靠食物。新生的嬰孩首要靠喝奶才能慢慢的長大。初生的信徒若要靈命長大,非要喝靈奶不可,才能漸長。靈奶乃是神的話語。信徒造就班是為了剛受洗的弟兄姐妹而設,使他們透過神的話語,使自己與神的關係,自己與教會,自己的身體與責任都有個初步而重要的認識。透過這些基本而重要的認識,使我們日後在神的道路上走得穩當。這個課程的最大目的是盼望每位學員都能學習過一穩定的靈修生活,(意即每天都有禱告和讀經的生活)。每天與神相交,透過禱告和讀經(如同呼吸和進食),靈命才會日漸長大。很多信徒信主多年,靈命仍然在原地踏步,就是沒有每天的禱告和讀經,以致他的生活和事奉注定失敗,不能榮耀神。所以這個課程對初信者是一個很好的起步,對信了很久仍然沒有固定的靈修生活的信徒,乃是一枝強心針,使他重整旗鼓,向前邁進。神應許我們﹕『但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箴 4﹕18)願神祝福我們每位學員經過這個課程後我們都經歷神話語的寶貴﹕『你的話是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119﹕105)。 這個課程的設計,就是從聖經中找出主耶穌的教訓,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遵守,並且再去教導別人。 二 課程的簡介 以下的十三課,可以分成四個單元,也是這個課程的目標﹕ (1)認清信徒的身分 (2)建立信徒與神的關係 (3)認識信徒與教會的關係 (4)認識信徒的責任 先來看第一單元”認清信徒的身分” 這個單元分為四個主題﹕第二課,第十課,第十一課,第十四課 第二課《信徒的地位》 首先得認清自己的地位。我們的得救,是因信主耶穌基督,不是因為我們有好行為。完全是神的恩典,藉著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恩,我們都站在這因信稱義的地位上,藉著這一課的學習,讓我們更加肯定有得救的把握。 第十課《成聖的生活》 我們有現在的地位,白白的領受了這救恩,是主耶穌代替我們還了罪債,今後應該如何生活才能與所蒙的恩相稱呢?藉著這一課的學習,幫助我們過成聖的生活。 第十一課《聖靈充滿》 透過這一課的學習,使我們認識聖靈是誰?靈洗是什麼?聖靈充滿是怎麼回事?聖靈充滿的結果是如何?基督徒要想過成聖的生活是何等需要被聖靈充滿! 第十四課《作主門徒》 能過一個被聖靈充滿的生活,就能委身,把自己全人的奉獻給主,像當時那十二個門徒一樣,撇下一切的來跟從主。透過這一課的學習,願主對我們每個人說話,主十字架的大愛激勵我們,願意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主,作主的門徒。 以上是有關信徒對自己的身份應有的認識,目標是要成為主的門徒,理論上是如此,而實際上應該如何作,才能達到這個目標呢?以下單元就是成為主的門徒必經的途徑。首先要建立自己與神的關係,接著認識自己與教會即其他信徒的關係,然後認識自己對教會以外的人應有的責任。…


基要真理课后考题

一、是非題﹕請在下列題目,您認為對的畫(V),不對的畫(X) 1.( )耶穌是神的兒子。 2.( )我們所信的是三位一體的真神,即聖父、聖子、聖靈。 3.( )耶穌也是人的兒子(因從童女馬利亞所生)。 4.( )罪的定義是不中鵠(不合標準)。 5.( )施洗約翰的洗禮能洗淨我們的罪。 6.( )耶穌施洗是因為他也是個罪人。 7.( )耶穌受試探的原因,就能夠搭救被試探的人。 8.( )神的國,包括神掌權的意思。 9.( )耶穌的受死是代替我們罪的刑罰。 10.( )耶穌受死是成就了救贖的洪恩,使信他的人都不被定罪。 11.( )耶穌的復活是歷史的事實。 12.( )假設耶穌沒有復活,我們的罪仍得赦免。…


基要真理课后作业

基要真理班 第一課(預習) 二.耶穌是誰 姓名:_________ 一填空(馬可福音1章1-15節) 神的兒子,________福音的起頭,正如先知______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____在你面前,豫備道路.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豫備______,修直______照這話, 約翰來了, 在曠野施洗,傳__________, 使罪得赦.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 承認他們的罪, 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____________,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__________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______________. 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______來, 在約但河裡受了約翰的洗.他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________,聖靈________,降在他身上.又有____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____,我喜悅你.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他在曠野__________________.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____來伺候他. 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____________,說,____滿了,______近了.你們當____,信____. 二請杷下列經文寫出: 腓立比書2章6-7節 馬太福音28章18-19節 基要真理班 第一課(復習) 一.聖經 姓名:_________ 1. 提摩太後書3章16節告訴我們聖經是什廢? 也就是說聖經是誰的話?你相信嗎?為什麼? 2….


第十四課﹕跟隨耶穌

今天這一堂課是我們本學期最後的一課,就是「跟隨耶穌」。在我走過的39個年頭當中,在許多人生的決定中,我做的最正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選擇了耶穌作我的救主,並且跟隨了他。我從來不曾後悔這個決定。 也許有人會問我說最重要的選擇沒有包括我的婚姻選擇嗎?沒有。雖然每個人都會認為我現在的婚姻生活很幸福。但由於每個人所需要的不同,要求看法也不同,所以在過去十八年的婚姻中,我真的曾後悔過我的選擇。但感謝神,在我痛苦,掙扎,虛空時,神的愛卻使我滿足。當我嚐到神的恩典時,我生命自然的改變。我懂得欣賞我丈夫的優點,珍惜他對我的一切。於是我甘心靠主開始學習溫柔,安靜,放下一切的驕傲,主見等等。因著主,現今我的婚姻生活成為那麼的美好!藉著我的親身經歷,我也幫助了不少婚姻即將破裂的家庭。為甚麼我以自己為例,作為今天的開場白呢?因為我在準備的時候,深深的感覺我講的內容,就是完全在我身上產生了功效。信耶穌並跟隨他,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事。他給了我們人生的方向及目標,是一件最重要及最有價值的事。 以上是我自己「跟隨耶穌」的例證之一。跟隨耶穌,是件不容易的事,但卻是我們生命中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事。讓我們現在分段看看聖經所提到的「跟隨耶穌」。 請翻開聖經約翰福音21:1-25(P.l59)。請先讀20:30-31節﹕「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在這兩節聖經中,作者使徒約翰,寫出了為甚麼要寫這書的重要原因,就是希望讀者能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因信他的名而得生命。而21章又講到「跟從耶穌」。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向門徒再次顯現。這次藉著顯現來呼召彼得和門徒們再次來跟從耶穌。從整本約翰福音書來看「信」這個字,出現了98次。作者約翰指「信耶穌」這件事是一種持績不斷的信,是一個活躍的信。不是今年信,明年不信了,這不是真正的信心。而應該是今年信,明年信,直到見主面還是信。信是一種有活力,有長進的信。什麼叫有活力有長進的信呢?長進或活力的真正意思是指「信心」本身應有表現的。如21章說「跟從耶穌」。信心的表現,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我們既然信耶穌就要跟從耶穌,這是「信心」的一種表現,也才能證明它是活的。 我們把這章經文分三個重點﹕(一)耶穌如何向門徒顯現;(二)跟隨耶穌的目的;(三)跟隨耶穌的代價。 (一)耶穌如何向門徒顯現 在14節裡記載這是耶穌向門徒第三次顯現了,而他們信心仍是很軟弱。彼得及同伴又重操舊業,回去打魚。想想主很早就呼召彼得,告訴他要得人如得魚,再加上他跟從耶穌三年多,如今一遇到困難又回去打魚,我們便看見彼得的信心是何等軟弱。可是當他們去打魚,整整一夜,卻一條魚也未打到。在這個失望又飢寒交迫的時候,主耶穌向他們顯現。主叫他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便發現魚甚多,多到網都拉不上來,這時他們才認出了是主。 他們上了岸,看見主在那裏。他不但升了火,也準備了魚和餅,叫他們來吃。從這裡可以看出主真是一位奇妙的主,體貼又深深瞭解人的軟弱及需要的主,雖然他們所行的讓主很失望。主不但從死裡復活顯現給他們看過,又花了三年時間來造就他們,但是他們竟然又回去做老本行。在這種情形下,主並沒責備他們,反而供應他們的需要,給他們吃飽。又生火使他們心中感到溫暖,使他們的需要獲得滿足。然後仍用溫柔的囗氣對彼得說話。在這裡我們看見神設立了一個「如何帶領人」的好榜樣。 主非常了解我們的軟弱。但他從不放棄我們。所以當主第三次顯現,先滿足人的需要。用愛與關心來對待彼得和這些門徒。這也成為今天我們帶領弟兄姐妹堅固信徒的一個好榜樣。不但要注意人靈裡的需要,也要注意人生活及肉身的需要。從這裡也可看見,我們要有信心跟隨主,不用擔心物質的需要,神必按時供應。 (二)跟隨耶穌的目的 主很有智慧及溫柔的連續三次問彼得同樣的問題,你愛我嗎?在第一次有點不同,「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這些也許是指這份工作,船,網等物質,或這些朋友,也就是說你愛我比這些東西或朋友更深嗎?這是人今天無法跟隨主的一個很大原因,不是嗎?但當彼得回答說﹕「主啊,你知道我愛你」時,這時便要有「信心」的表現。神便再次呼召彼得出來跟從他。在這些經文看見跟從他的目的就是﹕ (1)愛主—愛主的具體表現是什麼?就是餵養主的小羊及牧養主的羊。我們知道小羊剛出生,生命很弱,需要吃東西才會活。這也就是比喻剛信主的基督徒需要靈糧來餵養他們,使他們長大。長大後要牧養,不但帶他們吃草並且要教導及帶領,否則常常會走錯路。所以一個愛主的人不但要餵養小羊長大,而且要使羊茁壯,這是第一個目的。 (2)得人—在太4:18-20可以看到跟從主的另一個目的,是要叫我們得人如得魚。換句話說主要我們帶領人信主。 從以上我們可以知道跟隨主的兩個重要目的。一是要照顧主的羊(餵養及牧養),二是要領人歸主。 (三)跟隨耶穌的代價 在18-19節裡很清楚的說出彼得有一天會被交給別人,而且被人帶他到一個他不願意去的地方,也就是說他會為主而死。歷史記載是被倒釘十字架而死。別人要釘他十字架,他覺得不配與主的死法一樣,所以要求倒釘十字架。相信是很痛苦。在這裡主不但告訴彼得,也讓我們知道跟隨主有一天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但不一定是每一個人。例如本書的作者約翰就是善終而死。他本來也是要被丟進油鍋,後來卻被送去拔摩島上,並且在那兒寫下了啟示錄。 在此看見不管跟隨主的人結局如何,先要有一個心志﹕雖然面臨死亡,仍不動搖。也就是所謂的至死忠心。就像父母愛兒女一樣,兒女如面臨生死關頭,就算為他們死也甘心,不會皺眉,不會害怕。 在19節提到彼得的死要榮耀神,這是什麼意思呢?最近我們聽到很多見證,特別在中國大陸所傳出的見證。因為在那裏受的逼迫特別多,在那裡為主而死的機會特別大。因為他們政權是逼害基督徒的一個政權,無神論的政權。所以常常有基督徒為了信仰被抓,被審問。這些官員逼迫他們,希望他們放棄他們的信仰。只要否認耶穌,馬上就得以釋放。但是他們發現這些基督徒,不但不肯放棄,更不肯否認主,他們堅持他們的信仰。不管他們在受刑或受逼迫的時候,甚至面臨生命結束的時候,他們仍非常堅定,信心從不動搖。這是很大的神蹟。後來有很多逼迫他們的官員,因著他們的堅持,反倒信了主。這些官員信主後作見證說,正因這些基督徒的堅持,在生死關頭中,仍不放棄信仰,仍不否定他們所信的主耶穌,所以他們相信這個信仰一定有很大的價值。這位主耶穌,一定是一位又真又活的神。 以上例子可以看見因著基督徒受害,受逼迫,反而能夠榮耀神。讓逼迫他的人反而看見神的真實,從而把福音帶給不信的人。因此這種死是有價值的,可以榮耀神。這是何等奇妙的事情,所以跟隨主的代價可以「榮神益人」。 不但這樣,跟隨主在永世會帶來一個很大的榮耀。我們看聖經哥林多後書4:16-l8(P.251)。這段經文中看見兩個詞﹕「苦楚」及「榮耀」。保羅說苦楚是至暫表示很短,至輕表示很小。而榮耀卻是極重的無法衡量。這也是一個強烈的對比。在這裏可以看見保羅告訴我們,我們現在為了主的緣故,受到苦楚,甚至被殺害,受飢餓,受逼迫。在人看來是苦楚,但比起將來見主時所帶給我們的榮耀,實在不能比。就像蚊子怎能跟牛比呢? 我們現在受苦,將來一定得榮耀。苦難成為得著榮耀的必經過程。這在17節有很肯定的答案。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就如母親生產一樣,為了得到一個新生嬰兒的那份喜樂、滿足、及驕傲,產難是必經的過程。沒有痛楚. 便沒有嬰兒出生. 若不如此就無法得到這一個奇妙生命的誕生。因此神允許苦難的發生,不但可以榮耀神,幫助人,更可以成為我們得永遠榮耀的一個過程。這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有爭戰才有勝利。基督徒在這世上為了信仰的緣故,多少會受痛苦。保羅說過我們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帖前3:3)。因為這世界充滿了邪惡、污穢、黑暗,而我們是光明聖潔之神的子民,所以一定會有衝突及相爭。但這些苦楚都是至暫至輕的。永遠的榮耀卻是極重無比的。保羅在提摩太後書4:7-8提到,當他快為主殉道時,一點也不懼怕。他說有公義的冠冕為他存留,感謝主! 因此,今天我們信了主,我們便要跟從主。跟從主要有具體的表現﹕ (1)愛主—照顯主的羊;…


第十三課﹕奉 獻

在二十世紀初,土耳其仍是個酋長制度的國家。那時有一位英國貴族去拜訪當地的一位酋長,這酋長身邊有一位僕人在旁侍候。他是個奴隸。在這英國貴族的心中,認為身為奴僕之人,一定沒有受什麼教育,是文化水平很低的人,行為舉止也可能沒有什麼教養。但是,這酋長身邊的奴僕卻是一位舉止文雅,知識豐富,是個相當有水準之人。這貴族好奇地問他,他為什麼成為奴僕?這奴僕說,由於部落之間的種族戰爭,我們失敗,被俘虜,成為奴隸。後來經過幾天的交往,貴族對這奴僕大起敬意,決定要把他買贖出來。這奴僕認為在此為奴隸,你把我買去仍是為奴,就不以為然。於是對貴族說﹕「在你們英國沒有奴隸制度;凡到英國的,都是自由人。你如果仍要畜我為奴,不是與貴國法律不合嗎?」但是,這時身價已定,酋長也把這奴隸的賣身契交在貴族的手中。貴族拿著賣身契,對奴僕說﹕「我不是要買你為奴,乃是要釋放你,要給你自由。」於是當著奴僕的面,撕去了賣身契,並且對他說﹕「親愛的朋友,從今天起你是個自由的人了。你可以自由地離開。」但這奴僕(不對,這人不再是奴僕,他是個自由人了。)立刻感激得跪下來,甘願放棄自由而永遠做他的僕人。 親愛的同學,過去的幾堂課,我們認識到我們是個罪人,活在罪惡的世界中,正走向死亡。而且將來有永死的審判等著我們。正在這時,耶穌來到世上,要把人從罪惡的權勢中救贖出來,給他們換上聖潔的衣服。帶他們到父神的面前,成為神的兒女,將來要承受神的產業。神對人的愛是遠超過那貴族對這奴隸的愛。 (一)奉獻之道 神對我們有這麼大的愛,這麼大的恩,我們如何回應呢?我們來看段聖經,羅馬書12:1-2﹕「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羅馬書是使徒保羅寫給當時在羅馬的基督徒的一封信。在信中,一開始他說到人的罪,後來說到基督來到世界,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我們只要相信他,就可以得到救恩。這真是莫大的恩典,我們該感恩圖報啊!如何回報呢?保羅教導我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這裏的身體是指我們的全人。一個完全人,包括了身、心、靈。就是指可見的肉體、不可見的心思意念、意志,感情的精神部份及更深一層的能與神相交的靈,我們都要全部獻上給神。 如何將身體獻上給神呢?當然我們不能像已死的祭品,放在那裏,算是獻上。我們可用一比喻來了解如何獻活祭。這裏有一張十元鈔票。這張鈔票本來屬我,可任由我支配。但主日來到教會,走到奉獻箱前,把它投入奉獻箱內。我們教會的奉獻箱上,有歸耶和華為聖六字。就是說在箱內的是已經分別出來歸神所有。鈔票的主權,由我轉變屬於神了。 同樣,我們在世界上工作、養家與世人一樣地生活。我們本來是自己的主宰,現在神成為我們的主宰。我們的一舉一動都為了他,我也甘心樂意地接受他的帶領。也就是他對我有絕對的主權,為他而活,這就是活祭。 再者,我們把自己當作活祭獻給神,這舉動是令神喜悅的。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天我到托兒所接女兒回家。女兒在車上,顯得有點坐立不安。回到家馬上去找媽媽,一見到媽媽就從身後拿出一張色紙,上面畫了一大堆東西。媽媽看了半天,就是看不懂,只好請教她的天才女兒。女兒就很得意地解釋說﹕「這是妞妞。」「哦!」媽媽驚嘆地感到是一大發現。「這是媽咪。」女兒顯得更得意。「啊!」媽媽也很得意自已的智慧有了進步。「母親節快樂. 我愛你.」於是女兒摟著媽媽的脖子,重重地在媽媽的臉上吻了一下。突然之間,媽媽把女而兒摟進懷裡,淚水如泉湧出,滴到女兒的臉上。她嚇了一跳,趕緊對媽媽說﹕「媽媽,不要哭,妞妞今天在學校很乖的喲。」「我不是難過。我哭,因為我好高興,因為妞妞愛媽媽。」 一張圖,一句話,一個吻表現出女兒對母愛的回應。雖然簡單卻深深地得到母親的喜悅。人的父母如何歡喜快樂地接納兒女的奉獻,天父更是喜悅人在他面前的奉獻。 (二)奉獻的實際 如何奉獻呢?羅馬書12:2說到神的旨意。我們必須按著神的旨意來過奉獻的生活。幾年之前,教會房舊人多,需要改建。全教會為此,在神面前求神的帶領、預備。有一位姐妹在聚會中作見證說,她每次看到其他姐妹手上戴的手飾,就很羨慕心動。有次,她就問他先生「你愛我嗎?」「當然愛囉。」先生毫不遲疑的回答。「那麼,買隻鑽戒給我好不好嘛?」妻子終於說出真心話。「那可要花很多錢呀。其實沒有也沒有甚麼關係的呀!」「真是小氣。」妻子心想。這姐妹看老公這麼小氣,就自己攢私房錢。經過好多年的東省西省,也真的攢下一筆不小的數目了。這天在教會,聽到有建堂的需要。回家之後,這私房錢一直在口袋裏發癢。想想教會實在有需要。教堂是太小,人的確是很多,不能不改建。反過來想想,這筆私房錢可是多年的心願,加上努力的結果。實在有點… 一天,她在開車時,突然想到聖經上的一句話,在馬太福音6:19-21﹕「不要為自己積攢財寶在地上。地上有蟲子咬,能銹壤,又有賊挖窟窿來偷。只要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銹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因為你們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這姐妹說,這時她明白了神的旨意是甚麼。這就是她該做的。於是把幾年來所積的「鑽石基金」就全數奉獻了。這就是合神心意的奉獻,也是主所喜悅的事奉。 神還說,不要效法這世界,也就是不要跟著世界走。因為世界是與神的旨意背道而馳的。神的兒女與世人有很多不同,最起碼有三方面﹕ (1)人生觀—現在的人,所求的是眼前的名利、功德。人死棺蓋,一切就完了。但是屬神的人,有永生的盼望和追求屬天的獎賞。 (2)價值觀—世人只求今生名利,並以物質金錢為標準來衡量人的成功,來評定人的價值。而神的兒女認識自己是神所創造,有神的形像。並且無論貧富、地位高低都是神 他所愛,是用重價買回來的。 (3)道德觀—世人的道德觀,受「擁有」「享受」的風尚左右。台灣有一首歌叫「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道德有甚麼用?良心又怎麼樣?酒色財氣、及時行樂吧!但屬神的人知道死後有審判。所以,不敢輕忽神所立的道德觀。還有藉著讀經、祈禱使我們的心意更新而變化,並留心察驗。這樣我們便能明白神的旨意。 (三)奉獻的實例 美國有一句俗話說,”You can give with out love,…


第十二課﹕洗禮與聖餐

相信大家都交過男女朋友。當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願意把你介紹給他的父母、親人、及週遭的朋友時,就表示他與你的感情很好。你們不但彼此相愛,也願意週遭的朋友、親人了解你們的感覺。進而願意在眾人面前舉行婚禮。那更是表示你以他為榮,以他為樂,對嗎?反過來說,若你的女兒有一天來跟你說,有個男孩很愛她,希望私下同居,不能讓第三者知道,你作為父母的會如何想? (1)他非真心的愛你。 (2)他如此偷偷摸摸一定有問題。 (3)你絕不願意你女兒的前途如此暗淡。 (4)你不會喜歡你女兒有此不正常的關係。 同樣教會的洗禮就是當一個人接受耶穌到他心中作他的主時,他必以主耶穌為榮,願意在眾人面前承認他的信,對嗎? 「受洗」原文的意義是浸入。讓我們來看一段錄影(耶穌傳中耶穌受洗的情景或現今大陸教會為人施浸的相片)。這裡是當一個人接受主時,就接受教會為他安排的一個儀式—洗禮。把一個人帶到河邊或水池中浸入水中,再由水中起來。主耶穌接受洗禮也是如此,在約但河中由施洗約翰將他浸入水中再扶起來。但是我們教會因沒有浸池,所以是用點水禮來代替,是為了方便。 受洗與得救沒有一定的關聯。受洗的人不一定得救,但一個得救的人一定願意在眾人面前公開受洗/承認他的信,為神的見証人。因洗禮乃是在眾人面前公開承認自己的信仰,亦即見証神。心裡相信接受他為救主,外面藉著洗禮來見証是主的人。所以洗禮是說明表裡一致﹕心裡相信,行動表之。就好比夫妻行結婚典禮一樣,我們自然在結婚時希望是公開的讓我們的親朋好友都知道。對不?所以說洗禮乃表明信主的人與主聯合,信主的人公開表示與主聯合,這是榮耀快樂的日子。 洗禮不但是與主聯合,另外有五個意義﹕ (一)歸入神的家(太28:19) 這段話是主耶穌離世升到天上去之前所交待給門徒的最後一段話。這裡說到要門徒去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通常我們稱為大使命)。怎麼樣做主的門徒呢?要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所以我們被施洗時,牧長會奉父、子、聖靈的名。施洗的意義就是歸入神的名下。請看加拉太書3:26-29(P.264)﹕「所以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神的兒子。你們受洗歸人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並不分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因為你們在基督裡,都成為一了。」 我們知道每個家庭都有個「姓」。你是這家中的份子,你就有同樣的「姓」(last name)。在美國所有的孩子都是跟著父親姓。我們這些人沒信主前在主面前就好像浪子一樣,信主後被主收納成為他的兒女,因著這樣被收養的關係就成了他的家人。我們有了神的生命,被納入神的家庭。本是黑暗之子,現成光明之子。我們本是可怒之子,現成了蒙愛之子。這受洗乃是歸入神的名下,歸入神的家成為家中的一份子。 (二)歸入基督的身體(林前12:12-13,P.241)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受洗的第二個意義是每一個受洗的人,不論你是由大陸來的或是台灣來的,是工程師或廚師,是年長的或是年少的,一經受洗都連接在主的身體上,成為一個肢體。這身體的元首就是基督。所以你今天看到教會中許許多多的弟兄姊妹。這些弟兄姊妹也許有年輕的,也許有年長的,男的,女的,社會地位高的,或是社會地位低的,或是貧窮的,或是富足的,中產階級,不同種族,各式各樣,但受洗後都歸入神的名下,就是歸入神的家,成為一個身體。而這神的家庭中就好像身體有各個不同的部位,有眼睛、有腳、有手。基督是頭。有的能看,有的能說,有的出力,有的能安慰,各有不同的功能。而且每個人都重要。聖經上說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也受苦;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肢體就一同快樂。故肢體之間有手足之情。我們曉得成為家人都能享有家的權利,也同樣負有對家的義務。同樣,今天我們在神的家中也享有這家中的權利。我們在這家中的權利是什麼呢?是接受神的愛和弟兄姊妹的愛,和接受弟兄姊妹的照顧。神透過兄姊,感動兄姊對我們幫助和扶持,這是我們在這家中享受到的權利,所以一個正常的教會應該會有此功能。另外我們對這家也當盡上義務。我們應當發揮我們個人的恩賜,各盡所能,目的是幫助別人,這是家中成員應盡的義務。這就是我們受洗歸入神的名,歸入神的家的意義。 (三)受洗的第三個意義是表明罪得潔淨(使徒行傳22:16,P.198) 「現在你為甚麼耽延呢?起來,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由這段經文看來好像洗禮可以洗去罪,其實不是,乃是表明他的罪已得赦免。 我們來看一段經文,怎樣做罪才可得赦免。請看希伯來書9:22(P.320)﹕「按著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潔淨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這裡指出罪需要用血來潔淨,流血才能得赦免。我們犯的罪用自己的血來潔淨是沒有功效的(髒的衣服在髒水中洗怎能洗的乾淨呢?)那麼用誰的血才有用呢?只有無罪基督的寶血。所以我們求告主名,求他用他的血使我們的罪得赦免,以洗禮來表示我們的罪已經被基督寶血所潔淨。 (四)受洗的第四個意義是表明得救(彼前3:20-21,P.338) 「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彼得在這裡用挪亞的故事說出洪水時,挪亞聽神的話把家中人口放入方舟,經過洪水中得救。我們受洗從水中經過表明得救,就好像當年挪亞經洪水得救一樣。但真正的得救乃是藉著耶穌復活把我們由罪中拯救出來。 (五)受洗的第五個意義是最主要的,就是洗禮表明與基督同死同活。 請讀羅馬書6:1-11。保羅在這段聖經中講的很清楚,把受洗的意義解釋的很清楚。我們剛開始時就說到受洗的情形是怎樣的,將人浸在水中然後由水中拉出來,這是受洗的一個儀式。保羅說這樣的儀式是非常有意義,我們浸在水中乃是代表我們與主同死同葬,從水中上來表示與主同復活。所以我們受洗乃表我們與基督連合,共生死,同死同復活這個屬靈的意義。 我們想我們該如何與主同死同復活呢?就是我們看罪是死的,向神是活著的。我們如何看罪是死的,向神是活著的呢?我們必須了解主耶穌死在十架的真正意義。他為何死在十架上呢?他為我們的罪釘死在十架上,他還清了我們的罪債(過去、現在、將來的一切的罪)。罪的工價乃是死。現在耶穌為我們的罪死了,以後我們不必再死。因為我們不管有多少罪,一點或很多,罪的結局是帶來死亡。但主耶穌為我們的罪死了(亦即我們的罪都歸到他的身上),不管大罪小罪,他都為我們擔當了,也還清了一切的罪債。不但如此,他還從死裡復活。我們知道他不但死了(釘在十架上),亦從死裡復活,死亡被復活所征服。所以罪的能力,罪的權勢不會再發生功效。不但罪的工價還清,罪亦得赦免,而且主復活的能力更能使我們勝罪有力。所以保羅在這兒講我們受洗的意義表明我們罪的工價已還清,我們不必再去犯罪。罪的工價既已還清,所以我們對罪的態度就好似已死一般,罪不能再掌管我們。另方面我們要向神活。神拯救我們,所以我們該脫離罪,靠復活的主,天天向神活,活著靠主。 基督教二千年來最偉大的神學家是第四世紀的教父奧古士丁。他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十六歲被父母送到北非第一大城迦太基做留學生,十七歲就與女人姘居,生活十分靡爛敗壞,不信主,他的母親傷心的不得了,只有為這罪中的兒子流淚禱告。他的朋友安慰他說﹕「用許多禱告托住的兒子必不致失落。」終於在主後387年的復活節奧古士丁33歲那年在米蘭受洗。受洗以後他一改以往的壞習慣,悔改向善,開始追求聖潔的生活。後來有一天他在街上遇見以前的老相好,他想避開但是已經太遲了。過去的姘婦看到他就喊「奧古士丁」,奧古士丁不理會,當著沒看見,沒聽見。那女子叫得更大聲,而且跑上前來拉他的衣服問奧古士丁﹕「你不認得我嗎?」奧古士丁轉過頭來說﹕「對不起,我不認識你。你認識的奧古士丁不是我,他已經死了。」…


第十一課﹕復活的盼望

在台灣曾有一畫家叫席德進,他在世時就已經成名了。但卻很年輕,四十幾歲就離開人間。他臨死前講了一句非常悲慘的話﹕我真是不甘心啊! 另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有一位牧師叫潘霍華。他非常反對希特勒,因此希特勒下令捉拿他。然後告訴他說,明天就要槍斃他,但他卻一點也不害怕的說﹕明天就是我永恆生命的開始。 同學們,如果是你,你今天要面對死亡,要離開這個世界,你將如何面對死亡?你的心境如何呢?請翻開聖經哥林多前書15:1-23(P.244)及帖撒羅尼迦前書4:13-18(P.292)。 這兩段經文講到一個主題,就是「復活」。可以分成四個重點﹕(一)復活的重要;(二)復活的定義;(三)復活的憑據;(四)復活的盼望。 (一)復活的重要 我們在第七課時也講過復活這個真理,那時是強調耶穌從死復活這個事實。主耶穌在兩千年前來到這個世上,為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捨命流血。死後第三天復活顯現給許多人看,四十天後升天,永遠活著坐在父神的右邊替我們祈求。將來還要再來,審判萬民。請讀使徒行傳17:31(P.190)。這裡說到上帝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耶穌基督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耶穌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信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這復活的真理多麼重要,我們斷不可忽視它,應趕緊接受耶穌作救主及生命的主。並且趁耶穌未來前,現在努力傳耶穌復活的福音,帶領人來信耶穌,免去神將來忿怒的審判。 有一宣教士到印度某村去傳道。一天,當他講完道後,有一位回教徒上前來說﹕「你講的不錯,但是你們還缺少一件。」宣教士就問他說﹕「什麼事呢?我想知道。」。回教徒就說﹕「我們回教徒每年可以到麥地納去朝拜聖墓,而你們耶穌的墳墓在耶路撒冷卻是空的。」宣教士回答說﹕「這正是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穆罕默德死了,他的屍首仍在墳墓裏。各宗教家、哲學家死了,也在他們的墳墓裏。唯有耶穌基督不在墳墓裏。因為他已經復活了,他勝過死亡的權勢,證明他不是普通人,乃是上帝的兒子。」 基督教之所以獨特,因為基督教有死裏復活的事實,而其他宗教沒有死裏復活的事實。他們也講要減少犯罪,勸人不要犯罪,要多行善事,但卻沒有提供不犯罪的途徑。基督教傳講的是耶穌基督的救贖。因人無法勝過罪的捆綁,惟獨信靠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才能解決罪的問題。耶穌復活的能力使凡信靠他的人勝罪有力,行善有能。將來凡在基督裡死了的人都要復活,享受永遠的福樂。但今天仍有許多人不相信復活的事。請看林前15:13-14(P.244)。保羅在這裡說,若不相信死人復活的事,就等於不相信基督從死裡復活在歷史上發生了。如果基督真的沒有復活,那我們基督教所傳講的是一篇謊言,我們都成了騙子。我們是白傳了,你們也白信了。最可憐的是我們的罪沒有解決,我們仍在罪裡都要滅亡了。 我們已在第七課時證明了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是件歷史的事實。而且這復活的能力在每位信靠他的人身上顯出無比的力量。 臺灣晨曦福音戒毒中心的總幹事劉民和牧師,在年輕時不懂事,加入了黑社會,染上了毒癮,因此無惡不作,惡性循環。他的母親非常傷心,每天流淚為他禱告。他自己也不願傷他母親的心,多少次去戒毒中心,都無法戒掉這吸毒之癮,痛苦不堪。後來有人介紹在香港外島的晨曦福音戒毒中心,他們不用藥物治療,完全靠禱告。他正在走投無路時,就抱著姑且一試的心去了。他在去之前吸足了毒品。到了那裏開始很好,但後來毒癮來時,到處找不到毒品,中心的弟兄安慰他,帶領他禱告。於是他禱告認罪,求耶穌赦免他。耶穌賜給他平安、忍耐、力量,使他漸漸的靠著耶穌加給他的力量,當毒癮發作時,能熬得住。慢慢的,他就戒掉十年來捆綁他吸毒的惡習。以後他成了傳道人,專門幫吸毒者戒毒,到處作見證,傳揚從死裏復活的耶穌在他身上所作的工。 今天還有許多東西像毒品一樣在挾制人,不但害人也害己。像抽煙、喝酒、賭博等嗜好。或者言行方面,像說謊、偷盜、驕傲、恨人等等內心的惡毒。我們想除去它們,但總是勝不過。從劉民和牧師的見證可以看到,他自己除不掉的,主耶穌復活的大能在他身上就成就了。我們也一樣的可以靠著耶穌死裏復活的能力勝過一切的大罪小罪。要知道沒有一個罪大到耶穌無法勝過的,因他已從死裏復活,戰勝了死亡的權勢。我們要感謝、讚美主,他已經為我們復活了。靠著他,我們在今生可以過得勝的生活,並且將來主耶穌再來峙,我們也都要復活。 (二)復活的定義 中國人有句話說,人死如燈滅。在中國人的觀念中,人死了就結束了。一了百了,一切都完了。講到死人復活是不可思議的事。怎麼可能有這樣的事呢?但是我們所信的神是無所不能的神,他就是能人所不能的,否則就不能稱為神。那麼復活到底是什麼呢?復活如何定義呢?在聖經中有兩個解釋。 (1)睡醒(帖前4:13,P.292) 這裏是用睡了來描寫一個人死了。死不是結束,是一種睡覺的狀態,是暫時的休息,有一天會醒過來。(例證﹕父親臨終對三個兒子的道別 再見, 晚安)基督徒相信「死」只是一種安息、睡覺的狀態,等主來時,就要醒來,就要復活。 (2)改變(林前15:51,P.246) 這裏描寫復活是身體的改變。復活的身體是從必朽壞的變成不朽壞的、從羞辱的變成榮耀的、從軟弱的變成強壯的。人的身體隨著歲月的增加,尤其是過了中年,就會一天天衰敗,體力一天不如一天。這身體是會朽壞的,但復活時,要變成不朽壞的身體。我們現在的身體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就如聖經所說的是羞辱的,但復活時要變成完美的、榮耀的身體。我們這身體是軟弱的,會生病的,經不起擊打的。但復活時,這身體要變成強壯的,不怕擊打,不受時空限制的。所以復活就是身體產生完全的改變。這改變是美好的、是榮耀的。當耶穌再來時,那些已死的基督徒要先復活。主耶穌要把他們的靈魂一同帶來,與他們在地上的身體結合成為強壯的、榮耀的、不朽壞的靈體。 那麼大家也許要問那些死了幾百年的人,他們的骨灰不知到那裏去了,怎麼可能找回來再與靈魂結合成為靈體呢?很難想像。但是再說我們的神是無所不能的神,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用一個比方,如果我抓一把鐵屑放入一盤沙中混合後,又想再把這些鐵屑收集起來。我只要拿一塊磁鐵在盤上一吸,所有的鐵屑就很快的被吸在磁鐵上。同樣的,在神來說要把死了幾百年的屍體骨灰找回來是一件容易的事,神一定有他的方法。至於主耶穌再來時,我們還在地上活著的基督徒會怎麼樣呢?我們的身體也一樣會產生改變,變成不朽壞的,榮耀的,強壯的身體被提到空中,與那些死而復活的人在空中相會。所以無論是已死的或仍活著的都要改變,因為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唯有改變後的那個強壯的靈體才能承受神的國。 改變這件事不是難以理解的,在自然界中我們就可以找出這改變的事實。例如蝴蝶,它原來是毛毛蟲,經過吐絲作繭成為蛹。它在蛹裏面產生改變,有一天就破繭而出,成為一隻美麗的蝴蝶。另一個例子是耶穌說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一個種子本身不怎麼好看,但當你把它埋在土裏,經過陽光雨水的供給,慢慢就長出一棵樹來,能開花結果。從子粒到開花結果的樹,這是一個改變,是個美好的改變,是榮耀的改變。神藉著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啟示我們,讓我們知道將來復活的改變是極美好的。這真是榮耀的盼望! (三)復活的憑據 既然復活是如此美好的改變,那我怎知我會復活呢?我怎麼有把握知道將來我會復活呢?從林前15章裡我們也看到哥林多教會的信徒也有這樣的困惑。他們雖然已接受福音,但仍然對自己將來的復活沒有把握。因此保羅寫這段經文來教導他們,基督徒將來要復活的真理,以此安慰他們。從聖經上我們看到,信主的人將來要復活是基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就是耶穌從死裏復活了。因為主耶穌的復活,所以我們將來也一定要復活。聖經把基督的復活與我們將來要復活連結在一起。如果說將來我們沒有復活,那等於說基督沒有復活了。換句話說,如果信基督的人將來不會復活,就等於否定了基督復活的事實。但基督復活是千真萬確的事,他的墳墓是空的。當時有許多的見證人看見他的顯現,並且他復活的能力在歷世歷代的基督徒身上彰顯出來。所以基督復活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也就是說我們將來必要復活。 聖經中用兩件事來證明基督徒將來要復活是必然的﹕ (1)林前15:22(P.245)﹕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


第十課﹕得救的把握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得救的把握。我們發現現在教會中有很多的基督徒對得救沒有什麼把握。他們雖然信了很久,但當你問他﹕「若你今天離開這個世界,你會去到什麼地方?」他們的回答常是不肯定。所以我們今天來研究聖經,看看聖經到底如何講? 請大家翻開希伯來書7:25(P.318) 凡靠著他進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因為他是長遠活著,替他們祈求。 這裏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只要靠著耶穌,我們縱使有時被過犯所勝,他仍是拯救到底。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在原文這乃是兩個字組成﹕一是所有,全部的意思;另一是完全的意思。合起來即是所有的完全,全部的完全,完完全全,永遠的完全。所以這個字正確的翻譯乃是﹕「靠著主耶穌進到神面前的,都能完完全全的得著拯救。」 神藉著使徒保羅向哥林多教會的信徒說了這樣的話(林後1:10)﹕「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 保羅這句話講了三段時間性,一是他曾表過去;二是現在仍表現在;三是指望他將來表未來。所以說神過去救了我們,現在救了我們,將來仍要救我們。所以救贖的恩典是繼續不斷的直到見主的面。所以我們要永永遠遠感謝讚美主,因他應許的救恩是那麼的堅固,確實和寶貴。那接下來我們要問﹕神有什麼憑据來保證他的救恩是那麼的堅固和確實呢? 從聖經來看有四個憑證﹕一是永活的祭司;二是獨一的中保;三是赦罪的寶血;四是聖靈的印記。 (一)耶穌是永活的祭司 耶穌是永活的祭司。他不但是祭司更是大祭司(a priest forever, in the order of Melchizedek, Hebrews 5:6),大祭司與祭司有何不同呢?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在會幕裡事奉神時,只有大祭司才可以進到至聖所,親自朝見神。祭司就不可以。主耶穌現在在天上站sit在父神的右邊,永遠成為我們的大祭司。而祭司的工作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獻祭贖罪。以色列的祭司是替百姓贖罪也替自己贖罪(因他本身也有罪)。他們用什麼來贖罪呢?是用牛羊或其他動物的血來贖罪。所以這些牛羊就成了犯罪之人的贖罪祭。主耶穌是祭司他也替人贖罪,但他卻不必為自己贖罪,因他沒有罪。那麼他用什麼動物來替人贖罪呢?他沒有用其他的動物,他乃是用他自己的身體替我們贖罪。他被釘在十架上,親自成了我們的贖罪祭。所以現在他在神的右邊,不但是我們的祭司,也是我們的祭物。神看到了他,就好像看到了贖罪的祭物,神公義的要求就得到了滿足。父神不能再追討我們的罪,也不能再定我們有罪,因為贖罪祭就在他的面前。這個贖罪祭就是他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 當我們讀啟示錄時,你會發現很奇妙的事情。啟示錄是描寫天上的光景,有天使,有24位長老,有神的寶座,當然也有主耶穌。但作者稱呼主耶穌時很少用神的兒子或主耶穌。作者常常用一個稱呼乃是「羔羊」。我們看啟示錄7:14「羔羊的血」,「羔羊無論往那裏去」…而且描寫羔羊是被殺過的。為什麼這樣稱呼呢?因為主耶穌在神面前永遠成為代罪的羔羊,就像施洗約翰在地上指著耶穌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我們真是要感謝讚美主的恩典。他在神面前不但是我們的祭司也永遠是我們贖罪的羔羊,也就是我們贖罪的祭物。就因為如此,神看見他就再也不能定我們的罪了。 祭司第二個工作就是禱告。祭司為百姓禱告。今天主耶穌成為我們的祭司,他在天上父神的右邊也為我們祈禱。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他是永遠活著替我們祈求。禱告的內容是什麼呢?他是為我們的信心禱告,使我們不要軟弱跌倒。就是跌倒後他也為我們禱告,使我們再站立起來。主耶穌在地上也曾為他的門徒作同樣的禱告。大家記不記得彼得三次不認主以後,他怎麼樣?他就出去痛哭悔改,再一次站立起來,重新拾回對主的信心。彼得所以能這樣重新站立,是因他的意志堅強,重新悔改嗎?不,不是的。他能從失敗中站立起來是因主的禱告,因為主耶穌在被賣的那夜,他對彼得說﹕「西門,西門,撒但想要得著你們,好篩你們像篩麥子一樣。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加22:31)可見彼得重新拾回對主的信心是因主的禱告。主今天也在天上替我們祈禱,所以我們能夠在試煉中信靠主,站立得穩,或是倒了再爬起來。我們都不可以驕傲,只該存感恩的 心 讚美主,因為這是主為我們在天上禱告的結果。 (二)獨一的中保(提前2:5) 「因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 這段聖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這位中保不是馬利亞,不是聖彼得,乃是主耶穌基督。中保這個字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仲裁人,調解人,英文是mediator,是專門來解決糾紛的。我們看見美國常有勞資糾紛不能和平解決時,他們就找一個第三者來調解這個糾紛,使他們能和平相處。這樣的一個人我們稱之為仲裁人或調解人。耶穌基督是神與人中間的調解人。人因有罪的緣故,和神不能和平共處,污穢骯髒的人怎能與聖潔的神和平共處呢?一定要靠主耶穌把罪的問題解決了,我們方能與神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