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by HOC6

第十五課釋經實例(二)

第十五課釋經實例(二) 帖前 2:1-16 帖撒羅尼迦前書 2:1-16﹕福音的傳遞 弟兄們,你們自己原曉得 傳福音的忠心 我們進到你們那裡,並不是徒然的.(1) 我們從前在腓立比被害受辱,這是你們知道的. 然而還是靠我們的神放開膽量, 在大爭戰中把神的福音傳給你們.(2) 我們的勸勉, 不是出於錯誤, 不是出於污穢, 也不是用詭詐.(3) 但神既然驗中了我們, 把福音託付我們, 我們就照樣講, 不是要討人喜歡, 乃是要討那察驗我們心的神喜歡.(4) 因為我們 傳福音的愛心 從來沒有用過諂媚的話,這是你們知道的. 也沒有藏著貪心,這是神可以作見證的.(5) 我們作基督的使徒,雖然可以叫人尊重,…


第十四課釋經實例(一)

帖前1:1-10 帖撒羅尼迦前書 1:1-10﹕信徒的榜樣 1. 使徒的問安 保羅,西拉,提摩太,寫信給 帖撒羅尼迦 在父神和 主耶穌基督裡的教會. 願恩惠平安歸與你們.(1) 2. 保羅的感恩 我們為你們眾人常常感謝神, 禱告的時候題到你們.(2) 2.1 禱告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不住的記念你們 2.2 記念 因信心所作的工夫, 因愛心所受的勞苦, 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3) 被神所愛的弟兄阿,我知道你們是蒙揀選的.(4) 2.3 蒙恩…


第十三課 應用經文(二)

這一堂課是我們最後的一堂關於理論的教導。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如何應用的第二講。我們前面已經講過應用經文的原則,以及應用經文的重要。在實際看聖經的時候,我們要如何來應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呢?當然首先我們需要對經文有正確認識。也就是我們學過的如何來解釋經文。 4. 應用經文的方法 當我們有了正確的解釋之後我們可以用幾種方法來應用。 4.1 個人代入法 第一個是個人代入法。這種方法就是從敘事文的經文中,找出其中的一個人物,將自己置身於他的經歷與情況中,與他認同,將他的所做所為投射在自己的身上。這是使聖經的信息產生實用性最快捷的方法。在使用這種方法的時候,對於正面的記載,我們要看看自己是否也有同樣的反應。對於負面的記載,我們也要反省,自己是否犯了同樣的錯誤。如果這一段記載當中,有超過兩個以上的人,我們可以輪流將自己代入其中的每一個人,看看自己所作所為是否跟他們一樣。用我們中國的一句老話來說,就是「有則改之,無則嘉勉」。 例如使徒行傳二十四章二十二到二十七節,講到關於保羅的經歷﹕「腓力斯本是詳細曉得這道,就支吾他們說,且等千夫長呂西亞下來,我要,審斷你們的事。於是吩咐百夫長看守保羅並且寬待他,也不攔阻他的親友來供給他。過了幾天,腓力斯和他夫人猶太的女子土西拉,一同來到,就叫了保羅來,聽他講論信基督耶穌的道。保羅講論公義,節制,和將來的審判,腓力斯甚覺恐懼,說,你暫且去罷,等我得便再叫你來。腓力斯又指望保羅送他銀錢。所以屢次叫他來。和他談論。過了兩年,波求非斯都接了腓力斯的任,腓力斯要討猶太人的喜歡,就留保羅在監裡。」當時保羅被猶太人逼迫,要殺害他,結果被千夫長呂西亞救下來,送到巡撫腓力斯那裡。這裏講的就是關於保羅在腓力斯的衙門裏面所遭遇的事情。當我們用代入法的時候,我們可以假設自己是保羅或腓力斯。我們只用腓力斯為例。 在這裏腓力斯做了些什麼事呢?譬如說他攔阻猶太人不要傷害保羅,吩咐百夫長看守保羅並且寬待他,也不攔阻保羅的親友來供給他。從這裏我們可以學習做一個在上掌權的人,我們是否秉公行義?是否寬待被囚的人?是否按著人道來對待他們?又如當保羅講論公義、節制、和將來的審判的時候,腓力斯甚覺恐懼,就說﹕你暫且去吧,等我得便再叫你來。我們就要想想看,當我聽到神的公義和審判的時候,我是不是也覺得恐懼,以至於我不想聽這一類的教導,只想聽關於神的愛,神的慈悲,神的憐憫等事情。這裏又說腓力斯又指望保羅送他銀錢。我們可以想想,我是否也是貪財的人,常常藉著各樣的機會來爭取錢財。這就是如何應用代入法在我們的讀經當中。 又如撒母耳記上十八章五到十一節,提到關於掃羅和大衛的事情﹕「掃羅無論差遣大衛往何處去,他都作事精明。掃羅就立他作戰士長,眾百姓和掃羅的臣僕無不喜悅。大衛打死了那非利士人,同眾人回來的時候,婦女們從以色列各城裡出來,歡歡喜喜,打鼓擊磬,歌唱跳舞,迎接掃羅王。眾婦女舞蹈唱和,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掃羅甚發怒,不喜悅這話,就說,將萬萬歸大衛,千千歸我,只剩下王位沒有給他了。從這日起,掃羅就怒視大衛。次日,從神那裡來的惡魔大大降在掃羅身上,他就在家中胡言亂語,大衛照常彈琴,掃羅手裡拿著槍。掃羅把槍一掄,心裡說,我要將大衛刺透,釘在牆上。大衛躲避他兩次。」 用代入法的原則,我們可以假設自己是大衛。大衛在這裏作了些什麼事呢?聖經記載他做事精明。我們就可以想看看,我做事是否精明?我是否在我的工作上的非常的敬業,還是馬馬虎虎?這裏又說眾百姓和掃羅的臣僕無不喜悅他。我們就可以反省看看,我在我的工作場合,家庭裏面,或是在教會裏頭,我周圍的人是否都喜悅我?還是大家都對我敬而遠之?這是對大衛的代入法。 同樣的,我們也可以將掃羅成為我們投入的對象。在這裏我想請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如果你是掃羅的話,你從這一段裏頭可以學到什麼東西?情我們一起來分享。 個人代入法的弊端 這種方法雖然很好使用,但是我們要小心,不要隨便亂用。例如我們上一堂講到有人讀到創世記十二章一到二節,神要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他所要指示的地方去,他就認為自己必須移居外地。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又如列王記下二十章一到七節那裏說,希西家在絕症當中向神求壽。那我們是不是在生病無藥可治的時候,也要向希西家一樣向神求壽呢?我們當然可以向神求,但是神會不會答應完全是神的主權。我們不能要求完全像希西家一樣,病得醫治,壽命延長。因此如果我們的祈求沒有得到應允的話,我們不能夠責怪神,說他不公平,沒有待我們向待希西家一樣。這都是我們在用代入法的時候要注意的事情。 4.2 五種靈訓法 第二種方法就是五種靈訓法。英文叫做 SPECK,乃是採取五個應用項目中的每一個字的頭一個英文字母結合而成。它採用五個問題來表達: 1.罪惡 (Sin) — 這一段經文裏面是否有什麼罪惡要我去避免和引為鑒戒的? 2.應許 (Promise) —…


第十二課 應用經文(一)

我們現在開始進入釋經學裡面最重要的部分,就是經文的應用。我們已經講過了觀察和解釋。觀察是基礎,一定要有正確和完備的觀察,才能得到一個正確的解釋。但是有了正確的解釋還不夠,我們必須將這些正確的解釋應用在我們的生活裏面,才算達到了我們學習釋經學的目標。 1. 應用經文的重要 英國近代一位非常出名的神學家和文學家路易士說﹕「基督教的信仰若是真確,那麼知道真理的人與不知道的人,不可能都同樣的過著豐盛的生命,因為知識必定影響人的行動。」聖經是神的啟示,顯明神的心意,目的是指引人到神的面前。聖經雖是一部古舊的文獻,但他的信息卻是針對著各個時代不同的人,不同的需要而寫成,因此歷久不衰,永遠長新。 聖經本身並不是信徒崇拜的對象,這是我們應當記住的。有人將聖經放在家中,做為護身符。也有人將它藏在枕頭底下,當晚上遇上妖魔鬼怪的侵擾時,可以用聖經當作武器去制止他等等。這些都是捨本逐末的方法。試想一個病人若高舉醫生的手術刀,或是一個學生崇拜顯微鏡,是何等無知而可笑的舉動。聖經的啟示只是一項工具,它的重要性在於人如何將它的信息應用在生命中。 世界上各種學科都必須經過實習與操練,才能真正掌握所學習的,並且可以據為己有。世界各大公司都有訓練部門,專為提拔新進而設。學游泳最好的地方不是在岸上,必須跳進水裏去才會學有所成。有許多大學生到了暑假就到社會上一般公司找暑期實習工作。目的是要將學校所學的實際的應用出來,將來畢業後就容易找工作。醫學院的學生畢業後一定要經過幾年的實習,才能成為正式的醫生。應用乃是學習的目的。我們花許多時間來讀聖經,目的也是為了要應用聖經。這都說明應用的重要性。 1.1 聖經的教導 聖經是怎麼教導我們呢?在提摩太後書三章十六到十七節那裏說﹕「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這裏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聖經的目的,在於幫助信徒能夠行各樣的善事。至於我們常常提到的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只是手段或是途徑而已,它們本身並不是聖經寫作的目的。由於聖經是聖靈的啟示,因此我們可以說,將聖經的教訓應用在生活上,是聖靈對我們每一個信徒的心意。 很多人將「解釋」代替「應用」,這是不應該的。有許多的傳道人、主日學老師、或是查經班的帶領人常會誤以為,只要將聖經的信息解明,信徒就會接通天線,自然曉得如何應用聖經。其實「解釋」與「應用」雖然彼此關係密切,要有正確的解釋才能帶來正確的運用,但他們之間仍然需要建立適當的橋樑,才可以將信息落實在信徒的生命中。 1.2 上帝的心意 另外在雅各書一章二十一到二十五節那裡說﹕「所以你們要脫去一切的污穢,和盈餘的邪惡,存溫柔的心領受那所栽種的道,就是能救你們靈魂的道。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因為聽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對著鏡子看自己本來的面目。看見,走後,隨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惟有那詳細察看那全備使人自由之律法的,並且時常如此,這人既不是聽了就忘,乃是實在行出來,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這裏雅各告訴我們,要如何對待真理。首先我們要聽道,然後用溫柔的心領受,並且常常詳細查看,最後在生活裏面將它實行出來。這是我們對於真理的態度,卻一不可。在雅各書四章十七節那裡,他更嚴厲的警告說:「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這裏告訴我們,上帝為什麼要將真理賜給我們呢?就是要我們將它實行出來。因此真理的應用,也是上帝的心意。 1.3 基督的警戒 最後請看馬太福音七章二十四到二十七節﹕「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這是耶穌在登山寶訓的最後結論。他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聽道而不行道的人,乃是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當試探、患難、引誘來臨的時候,房子就站立不住,不但倒塌,而且倒塌得很大。反過來說,聽道而又行道的人,就是一個聰明的人。他把房子蓋在磐石上,不論外界的環境如何,不論患難有多大,試探有多深,他總是能夠站立得住。因為它的根基立在磐石上。所以耶穌花了三章的功夫來教訓門徒,他的目的也不過是要他們確實地將它實行出來。所以將神的話應用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是基督的心意。可見三位一體的真神對祂兒女的心意,就是要讓他們的生活有一個美好的見証,能夠將神的道活出來。 2. 應用經文的困難 由於傳統的解經書籍對於應用的原理非常的缺乏,一直以來,基督教釋經學的書籍常用許多篇幅闡釋解經的原則與步驟,卻只用一兩章的篇幅簡單的說明聖經的應用。所以近代的神學家們,深切體會在教會歷史中,釋經學的著作出現了一項嚴重的缺漏,就是忽略了聖經應用的正確原則。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在聖經裏面所有耶穌的教訓,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應用的部分。可見應用在聖經的真理面是何等的重要。但是由於傳統釋經學在這方面的缺乏,使得教導的人都不知道如何教導,而聽道的人當然也就不知道如何應用了。我們今天應用經文覺得困難,原因就在這裏。 除了教導上面的缺乏以外,另外還有幾個原因,使得我們不太容易應用聖經的教訓在生命當中。以下我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2.1 教訓不明 第一個原因就是聖經的教訓不明顯。例如在撒母耳記上二十章35到42節﹕「次日早晨,約拿單按著與大衛約會的時候出到田野,有一個童子跟隨。約拿單對童子說,你跑去,把我所射的箭找來。童子跑去,約拿單就把箭射在童子前頭。童子到了約拿單落箭之地,約拿單呼叫童子說,箭不是在你前頭麼?約拿單又呼叫童子說,速速地去,不要遲延。童子就拾起箭來,回到主人那裡。童子卻不知道這是甚麼意思,只有約拿單和大衛知道。約拿單將弓箭交給童子,吩咐說,你拿到城裡去。童子一去,大衛就從磐石的南邊出來,俯伏在地,拜了三拜。二人親嘴,彼此哭泣,大衛哭得更慟。約拿單對大衛說,我們二人曾指著耶和華的名起誓說,願耶和華在你我中間,並你我後裔中間為證,直到永遠。如今你平平安安地去罷。大衛就起身走了,約拿單也回城裡去了。」這裏是講大衛和約拿單之間發生的事情。 如果我們看上下文的話,就可以知道當時掃羅要殺大衛,約拿單跑去給大衛報信,通知大衛趕快離開。這就是當時約拿單通風報信的情形。那麼在這一段經文當中,有什麼教訓或是真理我們可以應用在今天的生活呢?如果不知道怎樣應用聖經的話,或是對應用的原則不清楚的話,我們實在很難看到這一段經文裡面,有什麼教訓是跟我有關係的。這樣的例子在舊約裏面特別多,使得我們在看舊約聖經的時候,常常不知道要如何應用。 2.2…


第十一課 解釋經文(二)

4. 上下文 今天我們在上課之前,來玩一個遊戲。我們要來看一段聖經,然後我問大家一個問題,請你們告訴我對不對。但是不可以翻聖經,也不可以根據過去的經驗和認識,完全由本段經文所說的來回答。這段經文在哥林多後書一章十節:「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指望將來還要救我們。」我的問題是﹕這段經文教導我們,信徒的得救分成三個階段,就是過去、現在、與將來。請問對不對? 我記得小的時候,教會裡面的牧師長老都教導我們說,這一段經文是代表信徒生命的三個階段﹕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代表我們從不信到信的這一轉變;現在仍要救我們,代表基督徒在生活中與魔鬼和罪惡相爭的經歷,靠著主耶穌基督,我們可以勝過;並且指望將來還要救我們,代表神將來要拯救我們脫離這個世界,進入到他榮耀的國度裡面,得到那豐盛的賞賜。換句話說,這一段經文所代表的,就是我們基督徒得救、得勝、得賞的三個階段。聽起來,這樣解釋非常的有意義,而且有很好的屬靈教訓,並且與聖經其他的部分並沒有衝突。但是,這是這一段經文真正的意義嗎?我以前自己還沒有好好看聖經的時候,覺得這樣解釋實在是無懈可擊。但是當我自己開始好好研讀聖經以後,發現這一段經文,並不能這樣來解釋。因為從上下文來看,這段經文所講的,是保羅在傳道的過程當中,所遭遇的事情。換句話說,這一段經文必須按字面來解釋,而不是按屬靈的意義來解釋。這段經文所講的,是保羅在傳道的時候,曾經遭遇過極大的危險,但是神將他從這些危險當中拯救出來。而且他還要繼續傳道,所以他深信,神會繼續的拯救他。 4.1 重要 從這一個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發現,一段經文,特別是一節經文,絕對不可以單獨來解釋。我們一定要看上下文,也就是前後幾段的經文,一齊來解釋。事實上,兼顧上下文的解經,可能是解經的原則裡面最重要的一項。聖經基本上是一個文學性的寫作,他是神藉著人的言語和文字寫出來的。而所有文學寫作,都有它們一貫的思路與文脈,由上文引申下文,下文承接上文,藉著起承轉合來表達連貫性的信息。單獨的詞句片語本身,並不能表達完整意義,他們如同鋼琴上的琴鍵,彈單鍵不能成曲,必須與其他的琴鍵彈奏的快慢交替配合,才會奏出美妙的音樂。文字的結構也是如此,必須與上下文配合在一起,才會產生信息與意義。如果我們只是單獨來看一段經文,並且由這段經文來解釋,我們就會犯上斷章取義的大忌。這是我們要非常小心的一點。 4.2 定義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到底什麼叫做上下文。上下文一詞按照語源學來說,乃是將某些事物融匯在一起的意思。如果應用在聖經當中,乃是指因著經文的合一性,而產生各部分之間的緊密關聯。上下文的原則正是要找出這種聯繫的所在。用我們平常的話來說,上下文就是指我們所觀察研究的這一段經文,和它上下左右的經文之間的關係。當我們在看一段或是一節經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看看,它與它前後之間的經文有什麼關係,它的解釋是否能在前後的經節當中找到,或是我們的解釋是否跟前後的經節能夠相合。 4.3 範圍 那麼上下文的範圍到底有多廣?換句話說,到底在幾節之內才算是上下文呢?其實這沒有一定的標準。一般來說,上下文可以分成兩種的範圍:一種就是緊接著的上下文。也就是說在這一節經文的前面和這節經文的後面的一兩節或是兩三節之間的範圍,有的時候也包括前後一兩段經文在內。另外一種就是比較遙遠的上下文。也就是距離我們所要查考的這一節或這一段經文比較遙遠的經文,包括整個大的段落,或是整章聖經,或者是整卷書。從廣義的觀點來看,它甚至可以包括整本的聖經。因此以經解經基本上,就是一種上下文的應用。它的範圍就是從整卷書,或是從整本聖經來看一段經文。 4.4 方法 在實際上,我們要怎麼樣應用上下文這個原則呢?這裡我們提供了幾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4.1.1 連接詞 第一,就是要注意連接詞的使用。所謂連接詞包括了因為,如果,所以,因此,既然,這樣,等等。這是在緊接的上下文裡經常出現的詞句。每當經文出現這一類的連接詞的時候,我們要特別的當心。因為這往往代表著一個思想的轉變,或是一個思想的總結。現在我們來看一個例子。請大家打開馬太福音第五章二十一到二十四節。請我們大家一起來念﹕「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這裡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這是不是說,如果弟兄和你還沒有和好之先,你就不能夠來向神獻禮物呢?或是說如果弟兄向你懷怨的話,你的禮物就不會蒙神悅納呢?其實當我們在看這一節經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二十三節的第一個字「所以」。所以代表一個總結。既然有所以,當然就會有因為。二十三節既然以所以開始,顯然這個所以的原因是在前面幾節記載著。因此我們不能夠單單看二十三節本身,而是要連前面的幾節經文一起看,我們才能夠明白為什麼會有所以這個字眼。前面怎麼講呢?「你們聽見有吩咐古人的話,說,不可殺人。又說,凡殺人的,難免受審判。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然後二十三節就開始說「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等等。因此這裡告訴我們的,乃是你先得罪了弟兄,你向弟兄動怒,你罵弟兄是拉加,你罵弟兄是魔利,所以弟兄向你懷怨。在這種情況之下,耶穌要求我們必須先去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然後神才會悅納你的奉獻。如果弟兄向你懷怨,並不是由於你的錯誤,而是那位弟兄本身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可以憑著愛心去和他相處,與他和好。但是即使在沒有和好之前,你仍然可以來向神奉獻親近他。 4.1.2 重覆詞句 其次我們要注意的,就是一些重複字句的出現。這在比較遠的上下文裡面,常常出現。當一段經文經常出現一些重複的字句的時候,代表有一個思想是經常的在強調中,因此我們在解釋任何一段經節的時候,必須圍繞著這個思想或是主題。有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在馬太福音第五章,請大家打開聖經,很快的將它閱讀一遍,看看裡面有甚麼重複出現的字或詞沒有。在這一章聖經當中特別是從二十一節以後,經常出現的一句話就是,「你們聽見有話說…只是我告訴你們」。這個組合重複出現了五、六次。如果我們仔細的查考這五、六段的經文,就可以發現,這些的對照,主要是針對第二十節耶穌所說的:「我告訴你們,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 」 因此「你們聽見有話說」這句話指的就是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雖然他們自己也不能夠完全遵守他們所教導的這些規條。而後文所說的「只是我告訴你們」,就是指耶穌基督對我們的要求,也就是在天國裡面神所要求的義。如果我們想靠著自己的義進天國,從耶穌的這個要求來看,沒有一個人有資格能夠達到神的標準。但是感謝主,耶穌基督已經替我們成就了這個義,使我們不再靠著自己的行為,只要接受耶穌基督作我們的主和救主,他的義就加在我們的身上了。因此耶穌在這裡主要所教導的,就是告訴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靠著自己的行為進天國。當人有了這樣的認識之後,我們才能夠明白自己的本相,知道我們是一個無助的罪人,需要接受耶穌基督的救恩。…


第十課 解釋經文(一)

1. 解釋經文的重要 我們花二十幾個鐘頭來上釋經學,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呢?其實釋經學的中心就是正確分解真理的道,也就是提摩太後書所說的按照正義分解真理的道。我們在第六課上「找出主題」的時候,曾經舉過幾個例子。那裡講到一件遺囑的事情。這個遺囑上面寫著:「七十老翁生兒人言非其子也家產盡與女婿外人不得干涉。」女婿看了以為是「七十老翁生兒,人言非其子也。家產盡與女婿,外人不得干涉。」因此心中沾沾自喜。後來縣官卻判成:「七十老翁生兒,人言非,其子也,家產盡與。女婿外人,不得干涉。」如此一來,家產通通都歸了孤兒寡婦,女婿大失所望,但卻無計可施。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如果沒有正確的解釋的話,我們常會聽錯人家的意思,甚至將意思完全的曲解。如果我們對於人的話語尚且需要小心解釋,才能正確明白他的意思;那麼我們對於神的話語,是否更需要謹慎呢?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認識、沒有正確的分解,我們怎麼能夠明白神的心意呢?我們怎麼能夠正確的來傳講福音呢?我們怎麼能來分辨異端邪說呢?由此可見,正確的解經是如何的重要。 1.1 明白神的心意 現在讓我們來看幾段聖經,幫助我們明白正確的解經是多麼的重要。請看尼希米記第八章一到八節。請大家一齊來唸。請特別注意第八節這裡說﹕「他們清清楚楚地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可見,要能夠正確的明白聖經,是需要加以解釋的。這裡說的這些讀經的人,就是當時的文士和祭司。也就是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傳道人。傳道人的一個主要的工作,也就是神所加給他們的任務,就是使信徒能夠明白聖經。怎樣才能夠明白聖經呢,這裡說要正確的解釋,也就是要把聖經講解清楚明白,使信徒們能夠明白認識知道神的心意是什麼。換句話說,他們要能夠明白神的心意,要知道神的旨意,必須要有人正確的將聖經解釋給他們聽。如果沒有正確解釋,就沒有正確的領會,因此就沒有辦法正確的明白神的旨意。我們常說,我不知道神的旨意是甚麼。其實,神的一般性的旨意早就在聖經裡面向我們顯明了。我們只要能夠好好的讀聖經,清楚的明白聖經的意思,就能夠正確的了解神的心意到底在哪裡。因為歸根究底,聖經就是神的話語,也就是神要向人表達的意思。能夠明白神的話語,自然就明白神的心意了。就像這裡所說的,「清清楚楚的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唸的」。 1.2 傳講基督福音 我們來看第二段的聖經,在使徒行傳第八章三十到三十五節。請我們一起來念。在三十一節這裡說,他說(就是太監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請腓利上車,與他同坐。這裡講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當我們在傳講福音給別人的時候,不只是讀讀聖經而已,還要講解明白。就像當時腓利對埃提阿伯太監所做的事情一樣。這太監雖然有機會讀神的話,但是他不明白所唸的是甚麼意思。這個時候神就差遣腓利去向埃提阿伯傳福音。在二十六節那裡,我們看見有神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撒的路上去。可見當時神已經知道埃提阿伯的太監他的需要在那裡,因此他就差遣腓利去向他傳福音。腓利所做的事情,就是將當時太監所念的聖經,解釋明白,使太監能夠知道他所念的是什麼。當他明白聖經意思之後,神的話語就發揮了功效,使他能夠清楚明白救恩,心裡受感,而接受耶穌作他的主。這也就是聖經所說的,神的話語一解開,就發出亮光。但是誰來解開呢?這救是傳道人的責任了。 1.3 避免真理偏差 解釋經文的重要,第三點就是避免真理的偏差。異端教派的產生,主要原因,就是在釋經的事上產生分歧。有些信徒心中會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異端教派說他們相信聖經,福音派的信徒也相信聖經,但卻產生出截然不同的教義呢?」其間的關鍵在於解釋聖經的方法上有差異。現在讓我們來看第三個例子。我們要看兩處的經文,第一處在約翰福音一章一節,第二處在約翰福音十章三十一節。一章一節這裡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裡其實講非常清楚明白,這個道是從起初就有的,而且是和神同等的,它具有神的一切的本性。第二處的經文在約翰福音十章三十一節,這裡說我與父原為一。這裡耶穌已經講的非常的明白,他與天父是有同樣的本質,同樣的地位,同樣的榮耀。從這兩段經文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其實耶穌就是神。他是自有永有的,他與父神完全一致。但是【耶和華見證人會】認為約翰福音一章一節並沒有証明耶穌是神,他們將「太初」一詞解釋為耶穌有開始,而按「道就是神」的文法結構,解釋說耶穌只具有某些神聖的特質,只是一位有能者,是受造中的一位,並非與神同等。他們也否定約翰福音十章三十節的「我與父原為一」這句話足以証明耶穌就是神。對他們來說,這段經文只說明了耶穌與天父有共同的目的與心意,但非具有共同的本性。另一個例子在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二十九節。天主教會根據這節經文認為死人仍可受洗,仍有得救的機會。這些教義上的分歧,都是因為釋經方法的不同而引起的。由此可見正確的解釋聖經,對我們辨別異端邪說,有非常大的幫助。 2. 解釋聖經的困難 聖經的信息,一方面可以說是簡單明暸,連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人也可以明白。但另一方面,它卻是博大精深,就是多年的傳道人以及博學的聖經學者,都難以明白全部的奧妙。聖經信息之所以困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因為它是神的啟示﹕神的心意自然是有限的人難以全部掌握的。加上聖經是眾多不同的作者作寫成,而且作者與讀者年代相隔相當久遠,不同時代的差異、地理環境的變遷、以及語言的隔閡等因素,使我們很難完全了解它的意思。 2.1 難以明白 聖經的困難以多種不同形式出現。歸納起來,可分下列幾大類:一:我不明白聖經在講什麼。例如我們剛剛提到的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二十九節「為死人受洗」該做什麼樣的解釋呢?又如耶穌在路加福音二十二章三十五到三十八節吩咐門徒說「沒有刀的要賣衣服買刀」又是什麼意思?第三個例子在馬太福音二十三章二十四節。那裡說:「虻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又是甚麼意思? 2.2 眾口紛紜 第二個困難是眾說紛紜,使我們念的人不知道到底誰是誰非?例如創世記六章一到四節說「神的兒子們」是指天使還是指塞特的後裔?又如啟示錄十三章十八節說六六六是指誰呢?有什麼特別意義嗎? 2.3 今非昔比 第三的困難就是時代的變遷。換句話說,聖經裡面的教訓今天仍需要實行嗎?例如一:提摩太前書二章八節:基督徒在聚會中要舉手禱告。我們今天仍然要舉手禱告嗎?又如羅馬書十六章十六節;哥林多前書十六章二十節;哥林多後書十三章十二節;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二十六節;彼得前書五章十四節:這裡都提到我們要親嘴問安。問題是我們今天彼此見面仍然需要親嘴問安嗎?又如歌羅西書三章十八節說:妻子要順服丈夫。在今天婦女運動昌盛的時代,妻子仍然需要順服丈夫嗎? 2.4…


第九課 觀察經文(二)

上一堂課裡,我們介紹了歸納式查經法,也舉了一些例子,讓大家了解歸納式查經法的重要。我們的釋經學課程也是利用這種方法來學習如何解經。歸納式查經法的三大步驟就是觀察、解釋、應用,而觀察則是最主要的基礎。觀察如果不正確或是不周密的話,我們的解釋和應用就會出問題。那麼我們要如何來正確的觀察經文呢? 一個仔細而完備的觀察包括了許多的事項,如人物,地點,時間,原因,方法,事件,文體,關係,條件,動詞,時態,助詞,介詞,等等。所以一個好的觀察者可以從一段短短的經文中發現很多資料。但是對一個初學者而言,他可能沒有辦法一下子掌握這麼多的東西。如果勉強學步的話,反而可能會產生混淆,失去了觀察的原意。所以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內容可以說是觀察裡面最初步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如果大家能夠熟練運用的話,對於一般的經文的解釋和應用就可以正確的掌握了。 4. 觀察內容 我們所介紹的方法就是用六個「何」字來觀察經文。什麼是六個「何」呢?就是「何人」、「何地」、「何時」、「何事」、「如何」、和「為何」。簡單來說,我們必需知道在經文中有「何人」出現,發生了「何事」,是「何時」發生的,發生在「何地」,「為何」會發生,「如何」發生的。有了這六何,主題通常就會呼之即出。 4.1 何人 「何人」就是指在經文中提到了那些人物。舉凡專有名詞如「耶穌」,代名詞如「你、我、他」,普通名詞如「義人」,集合名詞如「百姓」,形容名詞如「相信的」等等,都是我們在觀察的時候要找出來的人物。以約翰福音三章16節來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裡面的人物就包括了﹕神,世人,他,獨生子,他們,信他的。 4.2 何地 「何地」就是指在經文中提到了那些地點。舉凡專有地名如「耶路撒冷」,普通地點如「家裡」,抽象地點如「心裡,基督裡」,指定地點如「這裡、那裡、前面、後面」等,都是要注意的地方。以撒母耳記上六章六節來說,「耶和華的手重重加在亞實突人身上,敗壞他們,使他們生痔瘡。亞實突和亞實突的四境都是如此。」裡面的地點就包括了﹕身上,亞實突,四境。 4.3 何時 「何時」就是指在經文中提到那些和時間有關的字眼。譬如年、月、日,或是時時,常常,以前,以後,第一次,第二次,早晨,晚上,出太陽的時候,當天等等。除了時間名詞本身以外,和時間有關的副詞也要包括在內。例如希伯來書第九章十六到十八節,那裡說:「凡有遺命,必須等到留遺命的人死了。因為人死了,遺命才有效力。若留遺命的尚在,那遺命還有用處麼?所以前約也不是不用血立的。」在這裡出現的跟時間有關的字句有那些呢?有「等到死」,「人死了」,「尚在」,前約的「前」等等。 4.4 何事 「何事」就是指在經文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其實所有的動詞,都代表一個動作,也就是代表一件事情。所以基本上我們可以將每一個動詞都拿出來,當作一件事情。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關於找出「何事」的方法。當然有人可以再加以細分,譬如說,我們只找出已經發生的事情;或者是我們只找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又或者是我們找出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於「何事」的分法有很多種,有人甚至將一個大的事件當作一件事情。譬如說撒母耳記上十七章,大衛擊殺哥利亞的故事。那裡有許許多多的小事件,但是如果只找一件事情的話,就是大衛擊殺歌利亞這件大事了。 4.5 如何 「如何」就是指在這段經文中,事情是如何發生的。換句話說,「如何」就是找出一件事情發生的途徑以及目標的關係。所以當我們看到經文中有「藉(弗1:5),靠(弗2:13),用(弗4:2-3),使(弗3:9),免得(弗2:9),叫(弗3:17),因著(弗2:8),憑(弗2:11),按(弗3:16),照(弗3:7),為要(弗2:10),讓(西2:18),在乎(羅3:28)」等等字眼的時候,就是在敘述一件事情是如何發生,或是如何形容的。換句話說,「如何」就是指一件事情發生或形容的方法或途徑的意思。例如「藉,靠,用,因著,憑,在乎」等就是方法,「免得,使得,使,叫,讓」等就是目標。另外和「如何」有關的就是找出原物與形容的關係。例如「如(羅13:9),如同(羅15:7),像(羅6:4),好像(羅3:7),當作(羅12:1)」就是形容或是比喻,而被形容的就是人、事、物。例如在以弗所書第二章八到九節,那裡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這裡論到關於我們得救的事情,是一段非常有名的經文。這裡告訴我們,我們是如何得救的。就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所以這裡關於「如何」的字眼有「本乎」,「因著」,「出於」。這裡的「本乎」,「因著」,「出於」就是途徑,而目標就是得救。我們的練習就是要將一個如何的敘述變成一個問句。對於方法和目標的敘述,就是將目標改成問句,而答案就是方法。對於原物與比喻的敘述,就是將原物當成問句,而以形容為答案。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次「如何」這兩個字在經文中出現的時候都是方法/目的或是原物/比喻的關係,有的時候只是一個描寫副詞而已。 4.6 為何 「為何」就是指在經文中,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是什麼。換句話說,「為何」所著重的,就是事情的因果關係。因此當我們看到「因為,所以,既然,既…就…,為此,因著」等等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裡面存在著一個因果的關係,也就是我們所要尋找的和「為何」有關的字句。這裡「因為,既然,因,既」等就是原因,「所以,就,因此,便」等就是結果。我們一起來看帖撒羅尼迦前書三章七節。那裡說:「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因著你們的信心就得了安慰。」這裡有幾個跟「為何」有關的字眼,大家可不可以找出來?一個就是「所以」,代表這句話是一個結論,而原因是在前面幾節的地方。另外一個和「為何」有關的字是什麼呢?就是「因著」。這裡保羅說他雖然有許多的困苦和患難,但是因為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使他的心裡得了安慰。我們的練習也是要將一個為何的敘述變成一個問句。就是將結果變成問句,而答案就是原因。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次「為何」這兩個字在經文中出現的時候都是原因/結果的關係,有的時候只是一個描寫副詞而已,並沒有因果關係出現在上下文裡面。 大家有沒有發現,「如何」和「為何」裡面有一個字是相同的,是那一個字呢?不錯,就是「因著」。因為在中文裡頭,「因著」可以指「因為」,也可以指「藉著」的意思。所以它到底是講方法,還是講原因,我們要從上下文仔細來看。有的時候,甚至還要去找原文或是英文的聖經才能確定。這是中文聖經比較不方便的地方,還好對整個經文的了解沒有太大的影響。 底下我們就要正式來做一個練習。我們選用的經文是約翰福音十六章十二到十五節,在大家的講義裡面也有。這一段不長,只有四節。我們一起來唸一遍。(念經文)…


第八課 釋經原則(二)

6. 文學體裁 這一堂課我們要學習另外五個解經的基本原則。首先讓我們來溫習一下,上一堂課講的前面五個解經的基本原則是什麼。這一堂課要講的五個原則,第一就是要注意聖經的寫作文體是什麼。聖經是一本具有多樣性的著作。它的內容有歷史,預言,詩歌,散文,辯論,頌讚,教導,說明,以及其他的不同的內容。它表達方式有比喻,有預言,有謎語,有類比,等等不同的方式。事實上文學所使用的各種體裁和內容聖經幾乎都具備。因此一個正確的解經方式就必須根據聖經寫作的文體來進行,不同的文體就應該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 很顯然的,詩歌的文體一定比散文要有更多的想像和修飾。而且詩歌的一個特點,就是常常會用一些誇大的形容詞來表達內心的感情,或是描寫特殊的景物。在詩篇裡面,這樣用法是非常的普遍。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請大家打開詩篇第六篇,我們一起來念第六節。這裡說:「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溼透。」我想沒有人會真的認為,大衛的眼淚把他自己的床榻漂起來。這裡只是一種詩歌的形容,用一些強烈的詞彙,來描寫詩人內心裡面的傷痛。藉著這樣的描寫,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和詩人認同,也可以很容易的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因為這就是詩歌最大的功用。我們中國人也有類似的詩句。譬如說「白髮三千丈,離愁似個長」。同樣的,沒有人在看了這句詩的時候,真的認為詩人的頭髮有三千丈那麼長。這三千丈,只是在形容頭髮甚長而已,讓人可以體會到,這個頭髮也許已經很久沒有修剪,可能直垂到腰部。但是他真正所要表達的,乃是這分離的悲傷,就像他的白髮一樣的悠長。藉著這樣的詩句,讓我們也能夠沉浸在他的哀傷裡面。 但是教導性的文章又是完全不同。譬如說在提摩太後書一章十三、十四節裡面,保羅這樣說:「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要用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從前所交託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牢牢的守著。」我們看得很清楚,這並不是一首詩,而是一個很明顯的教訓。保羅寫信給提摩太,用他使徒的權柄,告訴提摩太要如何的持守正道。在福音書裡面,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來,他們乃是使用說故事方式將耶穌一生的事跡記錄下來。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這些福音書的作者都是當時的目擊証人。這也使他們的記載更具有說服性。 我們最後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在那裡耶穌用了許多的比喻來解釋天國的奧祕。從這些比喻裡面,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我們必須要用解釋比喻的方法來解釋這些經節。當耶穌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田裡面撒種的時候,我們當然不能把天國看成一塊田,天國當然也不是一塊田地。當耶穌說福音的道就是種子的時候,當然我們也不是認為田裡的種子真的就是福音。這些我們都當用看比喻的方法和原則來看這些經節。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不能把每一種文體都加以介紹。譬如單單是關於預言的經卷,就可以討論整個學期。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也許以後我們可以開一個專門研究預言的課,和大家一起來研究。關於文體的介紹,今天就到此為止。 7. 找出主題 通常我們要明白一卷書的主旨,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這卷書整個流覽一遍。這在研讀新約的書信的時候特別的重要。我們以前講過,這些書信本來寫成時候就是一封一封的信函,藉著使者傳遞給各教會的。當我們接到一封信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會一次只看一兩句話,將它分成幾天或是幾十天看完。我們一定是將它從頭到尾看一遍,如果不清楚的話再反復的看幾次,直到我們明暸寫信人的心意為止。如果這是一封很特殊的信件的話,譬如說是一封情書,你可能會經常將它拿出來仔細的閱讀,直到你能背誦為止。 我們在看聖經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應該將它當成是神寫給我們的一封信,先將它讀過幾遍,明白了它的主旨之後,再來詳細的研讀。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某些經卷似乎沒有什麼重點或次序,也看不出什麼主題。但是當我們花功夫仔細閱讀之後,一定會發掘出它的大綱來。一個例子就是約翰福音。粗看之下約翰福音似乎只是介紹耶穌的生平,與其他的福音書沒有什麼兩樣。但是我們如果仔細研究的話,我們會發現其實約翰早就將他寫作的目的記下來了。請大家翻開約翰福音二十章三十一節,我們一起來念﹕「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所以約翰福音的內容,就是要介紹耶穌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約翰寫約翰福音的目的,就是要帶領讀這卷福音書的人能夠相信耶穌基督,使他們能得到永遠的生命。 使徒約翰在寫約翰壹書的時候,卻有另外一個不同的目的。約翰壹書是要讓我們享受和基督相交的喜樂,並且能夠確定永生存在我們心裡。這些目的是記載在約翰壹書一章三節四節,和五章十三節。請我們一起來唸一章三節四節:「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我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使你們的喜樂充足。」再請念五章十三節﹕「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神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 保羅的書信又是另外一個例子。譬如說羅馬書,他的目的是要將神的福音有系統的介紹出來,請看第一章一到五節:「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我們從他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他的名信服真道。」而它的內容則是要証明全世界所有的人,不論是外邦人,猶太人,好人,壞人,不管是哪一種人,在神面前都是個罪人。這在第三章一到二十節講得非常清楚。因為這段經文太長,所以我們就不念了,請大家有空的時候自己去翻閱。所以到了二十一節以後,保羅就將神的救恩顯明出來﹕任何人只要藉著信來到那為我們死而復活的主面前,就可以因信稱義,完全不用靠自己的行為。請看第三章二十到二十一節﹕「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 再以一個書信為例,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都是討論基督徒受苦的問題。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基督徒一方面受到猶太人的逼迫,一方面也受到羅馬政府的迫害。在這種情況之下,彼得就寫了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去安慰這些受苦的基督徒們,並且告訴他們面對這些逼迫的時候,基督徒應該如何反應,如何來見證主。這些都是藉著反復閱讀整卷書,就可以得到的結論。可惜現在很多人讀經的時候只是零零碎碎的讀一兩章,甚至只讀一兩節,對整卷書並沒有通盤的認識,以致於讀經的時候常常讀不出正確的精意,甚至讀錯讀反了。這是我們要特別小心注意的地方。這是關於如何找出整卷書的主題的方法。至於當我們在研讀比較短的經文的時候,譬如說一兩段或是一兩章經文的時候,要如何來找出它的主題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第三堂課時曾特別研究過。所以關於尋找主題的原則,我們就講到這裡。 8. 以經解經 第三個原則就是以經解經。在聖經裡面,有許多的經文,可以去補足另外一些經文的不清楚的地方。解經的人,就必須要把這些所有相關的經文全部尋找出來,加以比較,才能夠得到完全的意義。由於聖經真正的作者就是神自己,而神是不會自相矛盾自相衝突的,所以我們相信,所有的聖經都是和諧統一的,。由於這種和諧統一,使我們可以確信,聖經能夠自己來解釋自己,只要能把相關的經文找出來,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全面的了解。 耶穌自己就曾經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路加福音二十章二十七到三十八節的地方,有撒都該人來問耶穌關於復活的事情(他們不相信復活)。他們說﹕「夫子,摩西為我們寫著說,人若有妻無子就死了,他兄弟當娶他的妻,為哥哥生子立後。有弟兄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沒有孩子死了。第二個,第三個,也娶過他。那七個人,都娶過他,沒有留下孩子就死了。後來婦人也死了。這樣當復活的時候,他是那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七個人都娶過他。」撒都該人在這裡用人的理性邏輯來解釋申25:5-6,以證明復活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有復活豈不是天下大亂了?因此人死了就死了,如燈滅一樣。耶穌怎麼回答他們呢?他先告訴他們人復活之後的特性(不娶不嫁),接著引用出埃及記第三章第六節的經文。那裡說﹕「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說明在神那裡(看來)人都是活的,因此人不是死如燈滅,將來都要復活。這些撒都該人是用申命記二十五章五到六節的地方來問耶穌,而耶穌卻用出埃及記的經文來回答他們。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以經解經的例子。 再舉例來說,創世紀五章二十一到二十四節那裡說:「以諾活到六十五歲,生了瑪土撒拉。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與神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請問與神同行是甚麼意思?我相信也許很多人都可以提出一些很好的答案,但是我們這些答案有沒有聖經的根據呢?我們怎麼知道這些答案是正確的呢?這就是以經解經的重要了。關於這個答案,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三個地方。一個是在彌迦書六章八節,那裡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所以這裡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與神同行的條件是甚麼,就是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第二個地方實在希伯來書十一章五節。那裡說:「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著他,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這裡說「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証」,從創世紀第五章那樣我們可以知道,神喜悅他的明証就是神與他同行三百年。神為什麼喜悅他呢?這裡說因著信被接去,可見要能夠與神同行,另外一個條件就是要對神有信心。第三個地方在猶大書十四節到十五節。這裡說:「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豫言這些人說,看哪,主帶著他的千萬聖者降臨,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他的剛愎話。」在這裡,以諾曾對世人發出預言。可見以諾他是一個先知,他忠心傳揚神的話語。所以要與神同行,就必須要忠心服事神。所以從這三段聖經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一個人要能夠與神同行,必須要﹕一、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二、要對神有信心。三、要忠心服事神。這樣的以經解經就可以把一段本來不是很明顯的經文講解得非常透徹清楚。 我們在上第十一課「解釋經文」的時候,還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討論以經解經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就不再多講。 9. 文法字義 第四個原則,就是要注意原文文法和它的字義。所謂文法,就是要注意句子當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時態,單數,複數等各種形式的文法上要注意的地方。所謂字義,就是一個字或一個詞它原來的意思是什麼。由於中文在文法上面並不是那麼嚴謹,所以單單看中文的話,有的時候不太容易明白原來的文法到底是怎麼用的。舉例來說,在羅馬書第七章的地方,保羅提到善惡二律相爭的事。初看之下,那裡是似乎是說,一個人信主之前和信主之後的分別。但是如果我們對於文法有點了解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在十四節之前,所用的動詞都是過去式;但是從十四節以後,所有的動詞都變成了現在式。可見在十三節以前,保羅所說的乃是一個人,從不信倒信之間的轉變。但是從十四節之後,保羅所說的就是一個基督徒內心裡面的掙扎。換句話說,一個人在得救之後,在他身上總是會有善惡兩種律的爭戰,使我們常常處一種矛盾和痛苦的情況當中。所以保羅會呼喊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另外一個例子,在啟示錄第二章十八節。在那裡耶穌基督要使徒約翰寫信給推雅推喇的教會。十八節說:「你要寫信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說,那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神之子,說﹕」很明顯地,這裡是耶穌基督對自己的稱呼,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但是如果我們曉得原來的文法的話,這裡的神之子是在這一句的開頭的地方,而不是像我們中文一樣在句尾的地方。換句話說耶穌基督原來所要強調的,乃是說自己是神的兒子,具有至高的權柄。而那些得勝的人,他要把這管理萬國的權柄賜給他們。 關於字義,我們要注意的是,每一個原文的字彙,除了專有名詞以外,都不能直接用另外一個中文詞彙加以代替。因為原文字彙本身的含意,往往不止一個。如新約希臘文的拯救,可以指靈魂的拯救,也可以指肉體的醫治。準確的解釋要看上下文的內容和整段經文的主題而定。由於原文的字彙可能有很多種含義,而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只能根據其中一種解釋來翻譯,有時未免會因誤解而用上了不甚適當的字眼。例如約翰福音二十章十七節提到耶穌復活後對馬利亞說:「不要摸我」。「摸」原文可以解釋作「抓住不放」,這是比較適當的翻譯。因為馬利亞在失望的時候看見的復活的主,自然不願意讓他走開,怕會看不到他。所以主加上一句:「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


第七課 觀察經文(一)

這一堂課我們要來談一談如何觀察經文。我們先來做一個測驗。我知道你們中間有許多人是坐了長時間的火車或是汽車來上課的。你們在車上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前後左右的乘客是誰?是男是女?穿什麼衣服?年紀多大?身上有什麼特徵?其實這些都是觀察的工夫。一個懂得仔細觀察的人,雖然沒有和別人講話,單單從他人的外表就可以得到許多的資料。也許有人會問﹕我們上釋經學為什麼要來學習觀察經文呢?因為我們教的釋經學是融合「歸納式查經法」與傳統的釋經學所設計出來的一門課。什麼叫做「歸納式查經法」呢?顧名思義,它就是用歸納式的步驟去研讀聖經,是近代非常盛行,廣被採納的一種查經法。而在這種查經法裡面,觀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什麼是歸納法。 1. 歸納法 「歸納法」是從個別的事例或特別的情況推論至普遍性的結論。例如要了解男人,就得先從個別的男人開始,逐個研究,找出他們中間類同的地方,經過分析後歸納得出結論。同樣的,要研究聖經,必須從聖經本身開始,不是聽別人怎樣講解聖經,也不是看學者怎樣詮釋聖經。有一位聖經學者金斯勒說:「歸納式查經是一種從聖經著手,取材於聖經,以歸納出聖經原意的查經途徑。」這方法的重點是客觀的探索,不懷著先入為主的觀念,讓聖經本身說出它所要說的話。 1.1 從個體到整體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請看創世記第五章1-20節。在在這二十節聖經裡面,出現了六個人物。大 家是否可以看出來,這六個人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不錯,他們都活了八、九百歲,都生兒育女,最後都死了。因此從這20節聖經當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就是人不管活多久,最後都免不了死亡。這就是從個體的觀察得到一個整體的結論。一般來說,觀察的個體越多,所得到的結論就會越準確,能夠應用的範圍也越廣。所有科學方面的研究發展其實都是藉著歸納法來進行的。科學家觀察了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將這些現象分門歸類,找出他們的共通點。然後將這些共通點用科學或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就變成了所謂的自然律。 歸納式查經法主要的三大步驟分別為:「觀察」、「解釋」、與「應用」。他們解答三個基本問題:「這段經文在說什麼?」「它的意思是什麼?」「它對我有什麼意義?」底下這個圖可以說明這三個步驟的關係。 「歸納式查經法」是客觀的遵循著一些步驟與方法,從經文的事實與記載去回答上述的問題。由上面這個圖可以看出,觀察是解釋和應用的基礎。觀察越仔細,解釋就會越清楚,應用就會越準確。觀察錯誤,很可能就帶進錯誤的解釋,甚至產生錯誤的應用。 2. 演繹法 和「歸納法」相對應的,就是「演繹法」。 2.1 從整體到個體 如果說「歸納法」是從個別推論到整體,從特殊到普遍,那麼演繹法就是將一項普遍性的結論應用在個別的情況中,是一種從普遍到特殊的推論法,目的是要用一項普遍被接納的命題,去引證另一項較為特殊的命題或假設的真確性。 2.2 三段論 最明顯的演繹推理是邏輯學上的三段論證法。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下: 所有的生物都會死 人是生物 所以人會死 這就是所謂的三段論。三段論裡面有三個敘述句﹕第一個叫做大前題,就是這裡的「所有的生物都會死」;第二個叫做小前題,就是這裡的「人是生物」;第三個就是結論,也就是這裡的「所以人會死」。我們在使用演繹法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就是前題要正確。如果前題錯誤,結論就會發生問題。很顯然,如果我們的大前題「所有的生物都會死」是錯誤的,那麼我們的結論「所以人會死」很可能也是錯誤的。又如果我們的小前題「人是生物」是錯的,那麼這個結論當然也不能用在人身上。(來9:27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羅3:23, 約3:16) 歸納法和演繹法之間的區別,可用下列的圖表來說明。…


第六課 釋經原則(一)

1. 願意受教 現在我們每個人手邊都有一本聖經,但是有那些基本的原則我們必須遵守,使我們可以開始研讀聖經呢?我們大致上將它分成十個大原則,我們要一樣一樣的討論。第一就是我們必須要有一顆願意受教的心。因為我們必須了解,既然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聖靈是聖經背後真正的作者,我們如果要了解聖經,必須要倚靠聖靈的教導。因此我們必須要有一顆謙卑受教的心,不驕傲自滿,不認為自己已經完全了解,而能夠甘心的順服聖靈的帶領。請大家打開約翰福音十六章我們一起來念十三十四節。 這裡說:「直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因為它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他要榮耀我,因為他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這裡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聖靈來的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的真理。也許有人會說,耶穌這句話是對當時的十二個門徒講的,我們怎麼知道這也適用在我們身上呢?關於這點,我們可以看約翰福音十七章二十節。那裡耶穌禱告說,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換句話說,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說的話,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講的。關於這點,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裡面講的更清楚。請大家翻開哥林多前書二章十二節。這裡保羅怎麼說呢?他說: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所以很明顯的,我們如果要想明白神的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藉著神的聖靈。我們不管學了多少的釋經學,知道了多少的原則,學了多少的方法,如果沒有聖靈的帶領,我們所學的都是枉然。 聖靈怎樣帶領我們明白神的真理呢?使徒約翰在約翰壹書二章二十七節告訴我們說:「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長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一般的聖經學者都同意,這恩膏指的就是神的聖靈。這裡告訴我們,神的聖靈住在我們裡面,他會在凡事上教訓我們,並不用人來教訓我們。 但是在實際上,聖靈怎麼教訓我們?是否我每次在讀聖經的時候,我都會聽見聖靈的聲音,告訴我說,這句話應該怎麼解釋,那句話應該怎麼解釋呢?他這裡又說,「並不用人來教訓我們」,這是否說,我們從此不必再去教會,不用上主日學,不用聽道了呢?既然聖靈會凡事教訓我們,不用人來教訓我們,那我們為什麼還去教會呢?我不知道大家對這種講法,有沒有覺得很奇怪,或是很特別。因為在我們的教會裡面,曾經就有人這樣說過﹕我們看聖經的時候,不用太管別人怎麼講,因為聖靈會親自來教導我們。你只要按著你裡面的感動去領受就行了。因為聖靈對每一個人的帶領都不一樣,因此你對聖經的了解也不必非跟別人一樣不可。 其實說這句話的人,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他以為,聖靈的教導,就是我們會聽見聖靈的聲音。聖靈會一句一句地告訴我們,這句話是甚麼意思,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其實,聖經本身是怎麼講的呢?聖靈是怎樣來教導我們呢?請大家打開以弗所書第四章,我們來看第十一十二節。我們一起來念: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請特別注意第十一節最後的一句話,那裡說神所賜的有牧師和教師。牧師和教師,就是神在教會中所設立的兩種職分。他們的工作就是牧養教會的羊群。用什麼來牧養呢?我們知道神的話就是我們生命的糧食,因此牧師和教師的工作,就是用神的話來餵養我們,使我們的生命得以長大。由此可見神的方法,基本上不是讓我們每次讀經的時候就聽見天上有聲音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那句話是什麼意思。相反的,聖經讓我們很清楚的看見,神的心意,就是利用神所賜的職分,在教會裡面有牧師和教師,藉著他們的教導,讓我們能夠明白神的話。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驕傲自大,認為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教導,我自己可以完全明白聖經。因為聖靈常常藉著別人的分享和教導,讓我們能夠明白他的話。如果我們不願意謙卑受教,聖靈也就沒有辦法藉著他的僕人使我們明白他的話。結果受損失的,還是我們自己。所以解釋聖經第一個大原則,就是要謙卑受教。不但願意聆聽聖靈的聲音,不消滅聖靈的感動,而且願意謙卑地聆聽神的僕人的教導。至於我們作教導工作的人更應該竭盡己力,與神同工(西1:29)。 2. 找出原意 解釋聖經的第二個原則,就是要找出聖經原來的意思。很多時候我們在研究聖經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其實是要來證實我們自己的看法。這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在看聖經的時候,多多少少總是會帶著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偏見。舉例來說,如果你不相信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你不認為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自己,你認為耶穌基督是被造的,像天使一樣,那麼當你在看聖經的時候,每一次你看到關於耶穌身分的經文,你對於這些經文的解釋,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你原來的看法和意見。這就是耶和華見証人的最大的問題。當他們讀到約翰福音一章一節的時候,那裡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他們因為已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耶穌基督是被造的,並不是上帝自己,因此他們認為這節聖經並不是說道和神是同等的。所以他們就自己重新翻譯聖經。他們把「道就是神」這句話翻譯成,道就是一位神。原來在希臘文裡頭,這節的神字是沒有定冠詞的,換句話說,約翰意思乃是說,這個道和神有完全一致的本質,有完全一致的性格,可是他們並不是像二等於二這樣完全相等,而是具有不同的位格,這是我們關於三位一體教義一個很重要的經節。由於他們不接受基督的神性,因此他們就故意的把耶穌基督的位格降低,成為一個天使而已,可是這並不是聖經本來的意思。 另外一個我們常常會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來看聖經的問題,就是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問題。我記得我們以前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的立場是同意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那麼當我在看聖經的時候,凡是碰到這一類的經文,我就會將它解釋成永遠得救的根據。如果我不同意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那麼當我在看到這一類經文的時候,我就會將它解釋成得救是有條件的,是有可能會失去的。換句話說,我們對這個問題的了解常常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我們原來就有的想法形成的。 其實一個誠實的心態,會要求我們每一次在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像一片白紙一樣,使神可以在上面寫下他的思想。要能夠這樣做,我們必須把自己放在作者的地位,藉著他的眼睛來看事情,我們就能夠把我們心靈的窗戶打開,讓神的光照進來,使我們明白他的真理。如果神真的藉著人的筆和人的手寫下了他的聖經,那麼我們就不應該用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方法把聖經修改。異端最迷惑人的地方,就是他們會常常引用聖經的經節,來支持他們的思想,或是他們的教義。其實他們並不是要從聖經裡面明白神的話語,而是要藉著神的話語來証實他們的思想而已。我們千萬不要犯了同樣的錯誤。保羅他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在哥林多前書二章四到五節那裡說:「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而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教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他又在哥林多後書四章二節那裡說:「乃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神的道理,只將真理表明出來,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 保羅是個大有學問的人,他曾經在以色列最有名的法利賽教師迦瑪列門下受教。他的學問很大,甚至當他在亞基帕王面前傳揚福音的時候,王對他說:「保羅,你癲狂了吧,你的學問太大,反而叫你癲狂了吧。」可見保羅他有足夠的本錢,能夠用他的智慧、他的言語來宣講他的思想。可是他在哥林多前書和哥林多後書兩處告訴我們說,他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而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証,使這些信徒們的信心不在乎他的話語而在乎神的大能。他也特別說他不謬講神的道,換句話說它乃是誠誠實實傳神的話,將真理表明出來。我們今天也是一樣,當我們在傳講神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必須誠誠實實按著神自己的話來講,而不是按著我們自己的意思來講。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找出聖經作者原來的意思,來解釋聖經的話。 3. 字面直解 解釋聖經的第三個原則,就是我們要按著聖經的字面直接來解釋。我們每次在看聖經的時候,就像我們在看任何一本其他的著作一樣,接受它字面的意思,不要加上任何其他隱藏的意見。這是解經的一般原則,當然其中有一些例外,就像預言,或是預表,或是象徵,或是比喻等等。這個按照字面直接解釋的原則,特別適用在新約的書信上面。因為這些書信當初寫成的時候,就是寫給各教會的信。我們今天怎麼樣來看一封信,我們照樣要來看當時使徒們寫給教會的信。 當聖經說:「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十六到十八節。當我們在看到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們不會有任何問題,因為我們可以按照字面來解釋它,不需要加上任何隱藏的意思。底下的經文同時告訴我們,要怎麼樣把這三節經文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譬如說: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因為他是我們的保惠師,在旁邊扶持我們;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因為教導是神使用的方法來堅固我們;但要凡事察驗,因為我們的思想常常會被愚弄,魔鬼常常藉著這些方法使我們不能夠明白神的話(例如恐怖份子的自殺式攻擊,就是受到錯誤教義的影響);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作。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十九到二十二節。因此當聖經使用這一類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就直接取它字面的意思就行了。 這個按照字面解釋的原則非常的重要。因為使徒保羅他就是應用這個原則來解釋一段很重要的經文。他在加拉太書裡面和加拉太信徒解釋律法和應許的關係的時候,曾經引用了創世紀的一段經文。在加拉太書三章十六節那裡說:所應許的原是向亞伯拉罕和他子孫說的,神並不是說眾子孫,指著許多人,乃是說「你那一個子孫」,指著一個人,就是基督。保羅這裡所用的,是西方的字母文化裡面很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有單數和複數的分別。譬如說當我們說「子孫」的時候,我們可以指著一個子孫,或是許多子孫。但是在西方的文字裡頭譬如說英文,我們可以從子孫這個字,看出他是指一個子孫還是許多子孫。保羅這裡所用的就是用聖經裡面所用的單數還是複數的名詞來解釋這段經文。換句話說,保羅就是直接引用經文字面的意思,將這一位子孫直接指到基督身上。因為原文的子孫是單數,所以保羅就直接取用單數的意思,他不必再將它加上其他的意思。 但是當聖經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翰福音十五章五節),我們馬上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象徵的講法。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找出這象徵所代表的意思是什麼。因為很明顯的,耶穌並不是一顆樹,我們也不是樹枝。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找出這葡萄樹和枝子所代表的屬靈意思是什麼。如果我們從上文來看,那裡說﹕「你們要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約翰福音十五章四節,我們就能夠很容易地看出來,主所說的乃是一個生命的聯繫的關係。因為一個葡萄樹的枝子必須要連在葡萄樹上,才能夠存活,因為它能從樹幹接受養分和水分。當一個枝子離開葡萄樹的時候,他就失去了養分和生命的供應,因此就沒有辦法繼續生存。因此很明顯地,這一段經文,我們不能夠用字面來解釋,而應該用其他的方法來解釋。我們以後會有機會再次的來談到這段經文。一般來說,當字面解釋和實際情況不合,或是有衝突的時候,我們就要選用非字面的解釋法。另外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六章五十一節所說的:「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量,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這裡就是一個很好的象徵性的經文的解釋。因為耶穌的肉並沒有直接的給他的門徒們吃,我們今天也沒有吃耶穌的肉。因此這一段經文,也應用非字面性的方法來解釋他。當然如果經文本身已經講明有屬靈的意義,那就一定要用靈意解了。例如﹕太16:5,12(法利賽人的酵),林前10:1-5(靈磐石)。 4. 上文下理 解釋聖經的第四個原則就是要注意上下文。有時候我們在研究一節或一段經文的時候,常常不太明瞭它的意思,特別是我們只看這一節或這一段經文的話。在這種情況之下,這段經文前後的經文,常常會給我們很大的亮光,使我們能夠明白這一節經文真正的意義。另外一個情形則是,有的時候我們覺得這一節或這一段經文非常容易明白,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討論。因此我們就直接來解釋,甚至直接拿來應用。結果呢,我們的解釋或應用竟然是錯誤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注意上下文的關係。我們現在舉幾個例子來看看。 請大家打開箴言第一章十四節,我們一起來唸。請:「你與我們大家同分,我們共用一個囊袋。」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查經的時候,正好查到箴言第一章。當時我們請大家來分享這段經文的意思。有位信徒分享說,從這節經文中,我所得到的亮光乃是﹕我們要與弟兄姐妹一起來分享我們的財物,不要把東西藏在自己的懷中。我們如果只聽他講這一段話的話,當然沒有什麼問題。因為聖經也有這樣的例子﹕在使徒教會的時候,所有的信徒都是凡物公用。而且聖經也教導我們,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因此我們要把自己的東西和人家分享,乃是一件很好很美事情。可惜的是,這並不是這一節經文的意思。如果我們把這節經文的上下文一起來看的話,他所說的乃是:「我兒,惡人若引誘你,你不可隨從。他們若說,你與我們同去,我們要埋伏流人之血,要蹲伏害無罪之人。我們好像陰間,把他們活活吞下;他們如同下坑的人,被我們囫圇吞了。我們必得各樣寶物,將所擄來的裝滿房屋。你與我們大家同分,我們共用一個囊袋。我兒,不要與他們同行一道,禁止你腳走他們的路。」所以很明顯的,這節經文乃是教導我們,惡人要我們跟他們在惡行上有分,我們應該嚴厲的拒絕。雖然惡人用各樣的利益來引誘我們,但是我們應堅守我們的立場,絕對不跟他們同行惡道。因此這節經文所講的,和那位信徒所分享剛好是完全的相反。原因就是他沒有注意上下文,只是單單看這節經文本身而已。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上下文在解釋聖經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所唱的一首詩。這首詩是引用啟示錄三章二十節的經文。那裡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講到主在門外叩門,因此我們應該打開心門,讓耶穌進來,做我們的救主。很多人把這節經文用來當作傳福音之用。當然如果只看這一節經文的話,我們絕對可以拿來傳福音。可是從上下文可以看得很清楚,這一節經文乃是耶穌對當時的老底嘉教會裡面不冷不熱的信徒所講的。換句話說這段經文原來的對象,乃是教會裡面那些自以為屬靈,卻追求世界,偏行己路的基督徒,耶穌基督特別用這句話來提醒他們,讓他們知道,他們已經將榮耀的主關在門外了。由於我們經常將這段經文引用在傳福音上,以致於我們忽略了基督徒也有可能忘記了基督是主,而偏行己路的情形。再一次讓我們看見上下文的重要性。西3:2﹕上面和地上指什麼?5,12。我們在上第十一課的時候,會花更多的時間仔細的來研究上下文與解經的關係。所以我們今天就在此暫時停住,到了十一課的時候我們再詳細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