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兄姊妹们!平安! 做个6G基督徒进入第33天的分享。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第三周5天关于“小组”的分享:我有爱与被爱吗?
经文
“所以,在基督里若有甚么劝勉,爱心有什么安慰,圣灵有什么交通,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你们就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有一样的心思,有一样的意念,使我的喜乐可以满足。”(腓立比书2:1-2)
引言
小组生活是教会中最真实的团契表达。我们在这里学习彼此需要、彼此相爱、彼此激励、彼此磨合。第三周提醒我们:
- 神造我们需要彼此(创2:18);
 - 小组是操练爱的地方(约壹4:7);
 - 把自己摆进去(徒2:42);
 - 在彼此相交中更新信仰(来10:24);
 - 小组的喜乐与挑战(箴27:17)。
 
如今,保罗在腓立比书里提醒我们:真实的小组关系,是“在基督里”彼此劝勉、彼此安慰、彼此相爱。
释经与反思
这段经文中,保罗以四个“若有”作为前提,描绘了真正属灵团契的根基与特质:
- “在基督里若有甚么劝勉”:这里的“劝勉”原文含有“鼓励、安慰、劝诫”的多重含义。保罗强调,所有真诚的劝勉都应当源于“在基督里”——不是凭个人的喜好或标准,而是以基督的心肠与真理彼此建造。
 - “爱心有什么安慰”:这不是一般的同情,而是基于神圣之爱(ἀγάπη, agape)所带来的真实安慰。这种安慰源于十字架,也指向群体中具体的、带着温度的关怀与扶持。
 - “圣灵有什么交通”: “交通”(κοινωνία,koinónia)一词可译为“团契、共享、有份于”。这意味着小组不是人为的组织,而是圣灵所建立、所维系的生命共同体。我们因同一位圣灵而联结,也藉圣灵彼此供应。
 - “心中有什么慈悲怜悯”: “慈悲怜悯”指向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温柔与体恤。这不是表面的礼貌,而是效法基督的怜悯,在彼此软弱、差异甚至冲突中仍以恩慈相待。
 
基于这四个属实实际,保罗呼吁我们追求“意念相同、爱心相同、一样的心思、一样的意念”。这不是要求完全一致的想法,而是指在基督里同心、同目标、同价值观,以祂的心为心,活出合一的见证。这样的群体,才能带来使徒心中“满足的喜乐”。
反思问题
- 在小组中,我更多是“付出爱”,还是更需要“学会接受爱”?
 - 我是否曾因差异或摩擦而退缩,而不是学习以爱心彼此磨合?
 - 我现在所在的小组,更像“社交圈”还是“属灵家庭”?
 
应用
- 回顾:回想最近一次小组聚会,我是否真正在其中经历到“被爱与去爱”?
 - 更新:找一位小组成员,主动表达关怀或感恩,操练彼此相顾。
 - 预备:在下次小组之前,先为组员祷告,求神赐我一颗“愿意付出、也谦卑接受”的心。
 - 邀请:最近是否留意到有谁没有进入小组?试着邀请他进入小组一起成长!
 
祷告
主啊,感谢祢设立小组,让我在其中学习彼此相爱。求祢帮助我,不只是期待被爱,更愿意先去爱。让我在圣灵的交通中,与弟兄姊妹心思相同、爱心相同,活出合一的见证。“做个6G基督徒”,让我们都进入小组!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