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晨靈糧8月20日Jerry长老:<“做个6G基督徒”第13天:当小组从“社交圈”变成“属灵家庭”——使徒行传2:42>

今天是关乎 “G3 我进小组 Group to Fellowship“第3天的分享。分享的主题为”‘社交圈’变成‘属灵家庭’——使徒行传2:42“。

通常当一个小组刚成立时,大家只是聚会后约饭聊天。直到某次,一位组员失业或者经历特别困难,全组人为他/她祷告、介绍工作机会,甚至轮流上阵帮他/她渡过难关,之后,大家发现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如家人般地更深了。慢慢地组员就会发现小组不仅是交朋友的地方,更是神给我的家 — 一旦有事不能聚会大家就会彼此想念。

你经历过小组生活的这些感受吗?

灵修经文
“他们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使徒行传2:42)

释经反思
耶路撒冷初代教会的信徒,不是“有空就来”的松散聚会,而是“恒心”地参与——表示持续、稳定、全情投入。

 从“社交”到“属灵家庭”的角度,我们发现纪念初期教会的这段经文背后有四个宝贵的转变:

  1. 从“听听道理”到“生命扎根”
    • 初代教会“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不是随意参加,而是让真理塑造每一天的生活。
  2. 从“礼貌寒暄”到“真实相交”
    • “彼此交接”(κοινωνία)指生命的共享,像家人一样同甘共苦。
  3. 从“纪念仪式”到“生活供应”
    • “擘饼”不仅是圣餐,纪念基督,也分享生活中的喜乐与需要。后续的经文记载他们彼此分享食物、金钱、时间(参徒2:45)。
  4. 从“个人祷告”到“同心争战”
    • 他们一起祈祷,如同属灵战友,而不只是聚会流程。这中彼此代求的背后,是表明他们是如何地把生命交托给神。

这些不是单向的“被喂养”,而是每个人都摆上时间、心力、甚至资源,彼此建造。

这段经文的背后其实就是初代教会四支柱,包括了: 真理(教训)+ 关系(团契)+ 记念(擘饼)+ 能力(祈祷)。这四支柱不仅有平衡性,更是有抗分裂性:早期教会面临逼迫、异端,四支柱让他们在危机中合一。这个四支柱其实更是有可复制性: 简单清晰,适合任何文化的小组模式。

鼓励每个小组检验你小组的“四支柱”健康度:

支柱问题诊断(是✔/否✖)
使徒的教训 (真理话语教导)组员能说出上周查经内容和应用步骤?
彼此交接 (团契分享的生活)组员会主动分享实际生活/情感需要?
擘饼(小组中一般用“爱宴”取代)小组同时注重爱宴和实际关怀?
祈祷 (彼此代祷)祷告会人数≥娱乐活动人数?

(若你的小组有至少3个“否✖”,那说明可能已偏向“俱乐部”模式了)

如何突破“社交圈”模式?

在小组或教会,若只是被动出席,很难真正建立属灵关系。把自己摆进去经历神!有3点实用的建议:

  • 【主动踏出舒适圈】主动去关心别人,而不是等别人来找你。例如:在聚会时,不只聊天气,而是问:“你最近最需要代祷的一件事是什么?” 在平时每日的祷告中特别纪念组员的需要,主动关怀。
  • 【允许小组“不完美”】 真正的家庭会有摩擦,但正是这些摩擦让我们学习包容与舍己。千万不要对他人说:等你们把小组搞好后,我才进来! 正是因为认识到我们自己也是不完美的,我们才更感恩珍惜主的恩典和垂顾之爱。愿意分享自己的故事(包括失败的故事)和挣扎,而不是只讲成功和喜乐。
  • 【参与“家事”】 带一次查经、预备茶点、接送组员…这些小事让小组从“活动”变成“家”。

建造小组成为属灵之家,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这也是每个人特别经历神和操练与主同行的宝贵场所。不要将自己置之度外,把自己“摆进去”。

如果你要了解更多基督六家教会关于小组的理念,请阅读H4 Campaign 时候曾颁布的12篇短视频录像。

行动挑战

  1. 本周做一件“家人会做的事”
    • 为一位组员代祷后,发信息问他/她后续进展。
  2. 分享你的“家庭时刻”
    • 在小组中说:“有一次,你们让我感受到家的温暖,是当______。”

祷告
亲爱的天父,谢谢祢呼召我进入属灵的家。求祢除去我旁观的心,让我勇敢地走进弟兄姊妹的生命中,也让别人走进我的生命里。愿我的参与不是出于压力,而是出于爱祢、爱人的回应。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小组讨论题】你的小组更像“社交圈”还是“属灵家庭”?需要突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