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经学

第九課 觀察經文(二)

上一堂課裡,我們介紹了歸納式查經法,也舉了一些例子,讓大家了解歸納式查經法的重要。我們的釋經學課程也是利用這種方法來學習如何解經。歸納式查經法的三大步驟就是觀察、解釋、應用,而觀察則是最主要的基礎。觀察如果不正確或是不周密的話,我們的解釋和應用就會出問題。那麼我們要如何來正確的觀察經文呢? 一個仔細而完備的觀察包括了許多的事項,如人物,地點,時間,原因,方法,事件,文體,關係,條件,動詞,時態,助詞,介詞,等等。所以一個好的觀察者可以從一段短短的經文中發現很多資料。但是對一個初學者而言,他可能沒有辦法一下子掌握這麼多的東西。如果勉強學步的話,反而可能會產生混淆,失去了觀察的原意。所以我們今天所要介紹的內容可以說是觀察裡面最初步的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如果大家能夠熟練運用的話,對於一般的經文的解釋和應用就可以正確的掌握了。 4. 觀察內容 我們所介紹的方法就是用六個「何」字來觀察經文。什麼是六個「何」呢?就是「何人」、「何地」、「何時」、「何事」、「如何」、和「為何」。簡單來說,我們必需知道在經文中有「何人」出現,發生了「何事」,是「何時」發生的,發生在「何地」,「為何」會發生,「如何」發生的。有了這六何,主題通常就會呼之即出。 4.1 何人 「何人」就是指在經文中提到了那些人物。舉凡專有名詞如「耶穌」,代名詞如「你、我、他」,普通名詞如「義人」,集合名詞如「百姓」,形容名詞如「相信的」等等,都是我們在觀察的時候要找出來的人物。以約翰福音三章16節來講,「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裡面的人物就包括了﹕神,世人,他,獨生子,他們,信他的。 4.2 何地 「何地」就是指在經文中提到了那些地點。舉凡專有地名如「耶路撒冷」,普通地點如「家裡」,抽象地點如「心裡,基督裡」,指定地點如「這裡、那裡、前面、後面」等,都是要注意的地方。以撒母耳記上六章六節來說,「耶和華的手重重加在亞實突人身上,敗壞他們,使他們生痔瘡。亞實突和亞實突的四境都是如此。」裡面的地點就包括了﹕身上,亞實突,四境。 4.3 何時 「何時」就是指在經文中提到那些和時間有關的字眼。譬如年、月、日,或是時時,常常,以前,以後,第一次,第二次,早晨,晚上,出太陽的時候,當天等等。除了時間名詞本身以外,和時間有關的副詞也要包括在內。例如希伯來書第九章十六到十八節,那裡說:「凡有遺命,必須等到留遺命的人死了。因為人死了,遺命才有效力。若留遺命的尚在,那遺命還有用處麼?所以前約也不是不用血立的。」在這裡出現的跟時間有關的字句有那些呢?有「等到死」,「人死了」,「尚在」,前約的「前」等等。 4.4 何事 「何事」就是指在經文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其實所有的動詞,都代表一個動作,也就是代表一件事情。所以基本上我們可以將每一個動詞都拿出來,當作一件事情。這是一個最簡單的關於找出「何事」的方法。當然有人可以再加以細分,譬如說,我們只找出已經發生的事情;或者是我們只找還沒有發生的事情;又或者是我們找出正在發生的事情。對於「何事」的分法有很多種,有人甚至將一個大的事件當作一件事情。譬如說撒母耳記上十七章,大衛擊殺哥利亞的故事。那裡有許許多多的小事件,但是如果只找一件事情的話,就是大衛擊殺歌利亞這件大事了。 4.5 如何 「如何」就是指在這段經文中,事情是如何發生的。換句話說,「如何」就是找出一件事情發生的途徑以及目標的關係。所以當我們看到經文中有「藉(弗1:5),靠(弗2:13),用(弗4:2-3),使(弗3:9),免得(弗2:9),叫(弗3:17),因著(弗2:8),憑(弗2:11),按(弗3:16),照(弗3:7),為要(弗2:10),讓(西2:18),在乎(羅3:28)」等等字眼的時候,就是在敘述一件事情是如何發生,或是如何形容的。換句話說,「如何」就是指一件事情發生或形容的方法或途徑的意思。例如「藉,靠,用,因著,憑,在乎」等就是方法,「免得,使得,使,叫,讓」等就是目標。另外和「如何」有關的就是找出原物與形容的關係。例如「如(羅13:9),如同(羅15:7),像(羅6:4),好像(羅3:7),當作(羅12:1)」就是形容或是比喻,而被形容的就是人、事、物。例如在以弗所書第二章八到九節,那裡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這裡論到關於我們得救的事情,是一段非常有名的經文。這裡告訴我們,我們是如何得救的。就是本乎恩,也因著信。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所以這裡關於「如何」的字眼有「本乎」,「因著」,「出於」。這裡的「本乎」,「因著」,「出於」就是途徑,而目標就是得救。我們的練習就是要將一個如何的敘述變成一個問句。對於方法和目標的敘述,就是將目標改成問句,而答案就是方法。對於原物與比喻的敘述,就是將原物當成問句,而以形容為答案。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次「如何」這兩個字在經文中出現的時候都是方法/目的或是原物/比喻的關係,有的時候只是一個描寫副詞而已。 4.6 為何 「為何」就是指在經文中,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是什麼。換句話說,「為何」所著重的,就是事情的因果關係。因此當我們看到「因為,所以,既然,既…就…,為此,因著」等等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這裡面存在著一個因果的關係,也就是我們所要尋找的和「為何」有關的字句。這裡「因為,既然,因,既」等就是原因,「所以,就,因此,便」等就是結果。我們一起來看帖撒羅尼迦前書三章七節。那裡說:「所以弟兄們,我們在一切困苦患難之中,因著你們的信心就得了安慰。」這裡有幾個跟「為何」有關的字眼,大家可不可以找出來?一個就是「所以」,代表這句話是一個結論,而原因是在前面幾節的地方。另外一個和「為何」有關的字是什麼呢?就是「因著」。這裡保羅說他雖然有許多的困苦和患難,但是因為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使他的心裡得了安慰。我們的練習也是要將一個為何的敘述變成一個問句。就是將結果變成問句,而答案就是原因。要注意的是不是每一次「為何」這兩個字在經文中出現的時候都是原因/結果的關係,有的時候只是一個描寫副詞而已,並沒有因果關係出現在上下文裡面。 大家有沒有發現,「如何」和「為何」裡面有一個字是相同的,是那一個字呢?不錯,就是「因著」。因為在中文裡頭,「因著」可以指「因為」,也可以指「藉著」的意思。所以它到底是講方法,還是講原因,我們要從上下文仔細來看。有的時候,甚至還要去找原文或是英文的聖經才能確定。這是中文聖經比較不方便的地方,還好對整個經文的了解沒有太大的影響。 底下我們就要正式來做一個練習。我們選用的經文是約翰福音十六章十二到十五節,在大家的講義裡面也有。這一段不長,只有四節。我們一起來唸一遍。(念經文)…


第八課 釋經原則(二)

6. 文學體裁 這一堂課我們要學習另外五個解經的基本原則。首先讓我們來溫習一下,上一堂課講的前面五個解經的基本原則是什麼。這一堂課要講的五個原則,第一就是要注意聖經的寫作文體是什麼。聖經是一本具有多樣性的著作。它的內容有歷史,預言,詩歌,散文,辯論,頌讚,教導,說明,以及其他的不同的內容。它表達方式有比喻,有預言,有謎語,有類比,等等不同的方式。事實上文學所使用的各種體裁和內容聖經幾乎都具備。因此一個正確的解經方式就必須根據聖經寫作的文體來進行,不同的文體就應該用不同的方式來解釋。 很顯然的,詩歌的文體一定比散文要有更多的想像和修飾。而且詩歌的一個特點,就是常常會用一些誇大的形容詞來表達內心的感情,或是描寫特殊的景物。在詩篇裡面,這樣用法是非常的普遍。讓我們來看一個例子。請大家打開詩篇第六篇,我們一起來念第六節。這裡說:「我因唉哼而困乏。我每夜流淚,把床榻漂起,把褥子溼透。」我想沒有人會真的認為,大衛的眼淚把他自己的床榻漂起來。這裡只是一種詩歌的形容,用一些強烈的詞彙,來描寫詩人內心裡面的傷痛。藉著這樣的描寫,我們可以很容易的和詩人認同,也可以很容易的體會詩人內心的感情。因為這就是詩歌最大的功用。我們中國人也有類似的詩句。譬如說「白髮三千丈,離愁似個長」。同樣的,沒有人在看了這句詩的時候,真的認為詩人的頭髮有三千丈那麼長。這三千丈,只是在形容頭髮甚長而已,讓人可以體會到,這個頭髮也許已經很久沒有修剪,可能直垂到腰部。但是他真正所要表達的,乃是這分離的悲傷,就像他的白髮一樣的悠長。藉著這樣的詩句,讓我們也能夠沉浸在他的哀傷裡面。 但是教導性的文章又是完全不同。譬如說在提摩太後書一章十三、十四節裡面,保羅這樣說:「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要用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從前所交託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牢牢的守著。」我們看得很清楚,這並不是一首詩,而是一個很明顯的教訓。保羅寫信給提摩太,用他使徒的權柄,告訴提摩太要如何的持守正道。在福音書裡面,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來,他們乃是使用說故事方式將耶穌一生的事跡記錄下來。因此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這些福音書的作者都是當時的目擊証人。這也使他們的記載更具有說服性。 我們最後再舉一個例子,就是在馬太福音第十三章。在那裡耶穌用了許多的比喻來解釋天國的奧祕。從這些比喻裡面,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我們必須要用解釋比喻的方法來解釋這些經節。當耶穌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田裡面撒種的時候,我們當然不能把天國看成一塊田,天國當然也不是一塊田地。當耶穌說福音的道就是種子的時候,當然我們也不是認為田裡的種子真的就是福音。這些我們都當用看比喻的方法和原則來看這些經節。 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不能把每一種文體都加以介紹。譬如單單是關於預言的經卷,就可以討論整個學期。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也許以後我們可以開一個專門研究預言的課,和大家一起來研究。關於文體的介紹,今天就到此為止。 7. 找出主題 通常我們要明白一卷書的主旨,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這卷書整個流覽一遍。這在研讀新約的書信的時候特別的重要。我們以前講過,這些書信本來寫成時候就是一封一封的信函,藉著使者傳遞給各教會的。當我們接到一封信的時候,我們絕對不會一次只看一兩句話,將它分成幾天或是幾十天看完。我們一定是將它從頭到尾看一遍,如果不清楚的話再反復的看幾次,直到我們明暸寫信人的心意為止。如果這是一封很特殊的信件的話,譬如說是一封情書,你可能會經常將它拿出來仔細的閱讀,直到你能背誦為止。 我們在看聖經的時候也是一樣。我們應該將它當成是神寫給我們的一封信,先將它讀過幾遍,明白了它的主旨之後,再來詳細的研讀。有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某些經卷似乎沒有什麼重點或次序,也看不出什麼主題。但是當我們花功夫仔細閱讀之後,一定會發掘出它的大綱來。一個例子就是約翰福音。粗看之下約翰福音似乎只是介紹耶穌的生平,與其他的福音書沒有什麼兩樣。但是我們如果仔細研究的話,我們會發現其實約翰早就將他寫作的目的記下來了。請大家翻開約翰福音二十章三十一節,我們一起來念﹕「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所以約翰福音的內容,就是要介紹耶穌是彌賽亞,是神的兒子。約翰寫約翰福音的目的,就是要帶領讀這卷福音書的人能夠相信耶穌基督,使他們能得到永遠的生命。 使徒約翰在寫約翰壹書的時候,卻有另外一個不同的目的。約翰壹書是要讓我們享受和基督相交的喜樂,並且能夠確定永生存在我們心裡。這些目的是記載在約翰壹書一章三節四節,和五章十三節。請我們一起來唸一章三節四節:「我們將所看見,所聽見的,傳給你們,使你們與我們相交。我們乃是與父並他兒子耶穌基督相交的。我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使你們的喜樂充足。」再請念五章十三節﹕「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信奉神兒子之名的人,要叫你們知道自己有永生。」 保羅的書信又是另外一個例子。譬如說羅馬書,他的目的是要將神的福音有系統的介紹出來,請看第一章一到五節:「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這福音是神從前藉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我們從他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他的名信服真道。」而它的內容則是要証明全世界所有的人,不論是外邦人,猶太人,好人,壞人,不管是哪一種人,在神面前都是個罪人。這在第三章一到二十節講得非常清楚。因為這段經文太長,所以我們就不念了,請大家有空的時候自己去翻閱。所以到了二十一節以後,保羅就將神的救恩顯明出來﹕任何人只要藉著信來到那為我們死而復活的主面前,就可以因信稱義,完全不用靠自己的行為。請看第三章二十到二十一節﹕「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 再以一個書信為例,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都是討論基督徒受苦的問題。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基督徒一方面受到猶太人的逼迫,一方面也受到羅馬政府的迫害。在這種情況之下,彼得就寫了彼得前書和彼得後書去安慰這些受苦的基督徒們,並且告訴他們面對這些逼迫的時候,基督徒應該如何反應,如何來見證主。這些都是藉著反復閱讀整卷書,就可以得到的結論。可惜現在很多人讀經的時候只是零零碎碎的讀一兩章,甚至只讀一兩節,對整卷書並沒有通盤的認識,以致於讀經的時候常常讀不出正確的精意,甚至讀錯讀反了。這是我們要特別小心注意的地方。這是關於如何找出整卷書的主題的方法。至於當我們在研讀比較短的經文的時候,譬如說一兩段或是一兩章經文的時候,要如何來找出它的主題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在第三堂課時曾特別研究過。所以關於尋找主題的原則,我們就講到這裡。 8. 以經解經 第三個原則就是以經解經。在聖經裡面,有許多的經文,可以去補足另外一些經文的不清楚的地方。解經的人,就必須要把這些所有相關的經文全部尋找出來,加以比較,才能夠得到完全的意義。由於聖經真正的作者就是神自己,而神是不會自相矛盾自相衝突的,所以我們相信,所有的聖經都是和諧統一的,。由於這種和諧統一,使我們可以確信,聖經能夠自己來解釋自己,只要能把相關的經文找出來,我們就可以得到一個全面的了解。 耶穌自己就曾經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路加福音二十章二十七到三十八節的地方,有撒都該人來問耶穌關於復活的事情(他們不相信復活)。他們說﹕「夫子,摩西為我們寫著說,人若有妻無子就死了,他兄弟當娶他的妻,為哥哥生子立後。有弟兄七人,第一個娶了妻,沒有孩子死了。第二個,第三個,也娶過他。那七個人,都娶過他,沒有留下孩子就死了。後來婦人也死了。這樣當復活的時候,他是那一個的妻子呢?因為他們七個人都娶過他。」撒都該人在這裡用人的理性邏輯來解釋申25:5-6,以證明復活是不可能的—如果真有復活豈不是天下大亂了?因此人死了就死了,如燈滅一樣。耶穌怎麼回答他們呢?他先告訴他們人復活之後的特性(不娶不嫁),接著引用出埃及記第三章第六節的經文。那裡說﹕「我是你父親的神,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說明在神那裡(看來)人都是活的,因此人不是死如燈滅,將來都要復活。這些撒都該人是用申命記二十五章五到六節的地方來問耶穌,而耶穌卻用出埃及記的經文來回答他們。所以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以經解經的例子。 再舉例來說,創世紀五章二十一到二十四節那裡說:「以諾活到六十五歲,生了瑪土撒拉。以諾生瑪土撒拉之後,與神同行三百年,並且生兒養女。以諾共活了三百六十五歲。以諾與神同行,神將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請問與神同行是甚麼意思?我相信也許很多人都可以提出一些很好的答案,但是我們這些答案有沒有聖經的根據呢?我們怎麼知道這些答案是正確的呢?這就是以經解經的重要了。關於這個答案,我們至少可以看到三個地方。一個是在彌迦書六章八節,那裡說:「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所以這裡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與神同行的條件是甚麼,就是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第二個地方實在希伯來書十一章五節。那裡說:「以諾因著信被接去,不至於見死。人也找不著他,因為神已經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證。」這裡說「已經得了神喜悅他的明証」,從創世紀第五章那樣我們可以知道,神喜悅他的明証就是神與他同行三百年。神為什麼喜悅他呢?這裡說因著信被接去,可見要能夠與神同行,另外一個條件就是要對神有信心。第三個地方在猶大書十四節到十五節。這裡說:「亞當的七世孫以諾,曾豫言這些人說,看哪,主帶著他的千萬聖者降臨,要在眾人身上行審判,證實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證實不敬虔之罪人所說頂撞他的剛愎話。」在這裡,以諾曾對世人發出預言。可見以諾他是一個先知,他忠心傳揚神的話語。所以要與神同行,就必須要忠心服事神。所以從這三段聖經當中,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來,一個人要能夠與神同行,必須要﹕一、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二、要對神有信心。三、要忠心服事神。這樣的以經解經就可以把一段本來不是很明顯的經文講解得非常透徹清楚。 我們在上第十一課「解釋經文」的時候,還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討論以經解經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就不再多講。 9. 文法字義 第四個原則,就是要注意原文文法和它的字義。所謂文法,就是要注意句子當中的動詞,形容詞,副詞,時態,單數,複數等各種形式的文法上要注意的地方。所謂字義,就是一個字或一個詞它原來的意思是什麼。由於中文在文法上面並不是那麼嚴謹,所以單單看中文的話,有的時候不太容易明白原來的文法到底是怎麼用的。舉例來說,在羅馬書第七章的地方,保羅提到善惡二律相爭的事。初看之下,那裡是似乎是說,一個人信主之前和信主之後的分別。但是如果我們對於文法有點了解的話,我們可以發現,在十四節之前,所用的動詞都是過去式;但是從十四節以後,所有的動詞都變成了現在式。可見在十三節以前,保羅所說的乃是一個人,從不信倒信之間的轉變。但是從十四節之後,保羅所說的就是一個基督徒內心裡面的掙扎。換句話說,一個人在得救之後,在他身上總是會有善惡兩種律的爭戰,使我們常常處一種矛盾和痛苦的情況當中。所以保羅會呼喊說,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 另外一個例子,在啟示錄第二章十八節。在那裡耶穌基督要使徒約翰寫信給推雅推喇的教會。十八節說:「你要寫信給推雅推喇教會的使者,說,那眼目如火焰,腳像光明銅的神之子,說﹕」很明顯地,這裡是耶穌基督對自己的稱呼,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討論的。但是如果我們曉得原來的文法的話,這裡的神之子是在這一句的開頭的地方,而不是像我們中文一樣在句尾的地方。換句話說耶穌基督原來所要強調的,乃是說自己是神的兒子,具有至高的權柄。而那些得勝的人,他要把這管理萬國的權柄賜給他們。 關於字義,我們要注意的是,每一個原文的字彙,除了專有名詞以外,都不能直接用另外一個中文詞彙加以代替。因為原文字彙本身的含意,往往不止一個。如新約希臘文的拯救,可以指靈魂的拯救,也可以指肉體的醫治。準確的解釋要看上下文的內容和整段經文的主題而定。由於原文的字彙可能有很多種含義,而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只能根據其中一種解釋來翻譯,有時未免會因誤解而用上了不甚適當的字眼。例如約翰福音二十章十七節提到耶穌復活後對馬利亞說:「不要摸我」。「摸」原文可以解釋作「抓住不放」,這是比較適當的翻譯。因為馬利亞在失望的時候看見的復活的主,自然不願意讓他走開,怕會看不到他。所以主加上一句:「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


第七課 觀察經文(一)

這一堂課我們要來談一談如何觀察經文。我們先來做一個測驗。我知道你們中間有許多人是坐了長時間的火車或是汽車來上課的。你們在車上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前後左右的乘客是誰?是男是女?穿什麼衣服?年紀多大?身上有什麼特徵?其實這些都是觀察的工夫。一個懂得仔細觀察的人,雖然沒有和別人講話,單單從他人的外表就可以得到許多的資料。也許有人會問﹕我們上釋經學為什麼要來學習觀察經文呢?因為我們教的釋經學是融合「歸納式查經法」與傳統的釋經學所設計出來的一門課。什麼叫做「歸納式查經法」呢?顧名思義,它就是用歸納式的步驟去研讀聖經,是近代非常盛行,廣被採納的一種查經法。而在這種查經法裡面,觀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首先我們來介紹一下什麼是歸納法。 1. 歸納法 「歸納法」是從個別的事例或特別的情況推論至普遍性的結論。例如要了解男人,就得先從個別的男人開始,逐個研究,找出他們中間類同的地方,經過分析後歸納得出結論。同樣的,要研究聖經,必須從聖經本身開始,不是聽別人怎樣講解聖經,也不是看學者怎樣詮釋聖經。有一位聖經學者金斯勒說:「歸納式查經是一種從聖經著手,取材於聖經,以歸納出聖經原意的查經途徑。」這方法的重點是客觀的探索,不懷著先入為主的觀念,讓聖經本身說出它所要說的話。 1.1 從個體到整體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請看創世記第五章1-20節。在在這二十節聖經裡面,出現了六個人物。大 家是否可以看出來,這六個人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不錯,他們都活了八、九百歲,都生兒育女,最後都死了。因此從這20節聖經當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結論,就是人不管活多久,最後都免不了死亡。這就是從個體的觀察得到一個整體的結論。一般來說,觀察的個體越多,所得到的結論就會越準確,能夠應用的範圍也越廣。所有科學方面的研究發展其實都是藉著歸納法來進行的。科學家觀察了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將這些現象分門歸類,找出他們的共通點。然後將這些共通點用科學或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就變成了所謂的自然律。 歸納式查經法主要的三大步驟分別為:「觀察」、「解釋」、與「應用」。他們解答三個基本問題:「這段經文在說什麼?」「它的意思是什麼?」「它對我有什麼意義?」底下這個圖可以說明這三個步驟的關係。 「歸納式查經法」是客觀的遵循著一些步驟與方法,從經文的事實與記載去回答上述的問題。由上面這個圖可以看出,觀察是解釋和應用的基礎。觀察越仔細,解釋就會越清楚,應用就會越準確。觀察錯誤,很可能就帶進錯誤的解釋,甚至產生錯誤的應用。 2. 演繹法 和「歸納法」相對應的,就是「演繹法」。 2.1 從整體到個體 如果說「歸納法」是從個別推論到整體,從特殊到普遍,那麼演繹法就是將一項普遍性的結論應用在個別的情況中,是一種從普遍到特殊的推論法,目的是要用一項普遍被接納的命題,去引證另一項較為特殊的命題或假設的真確性。 2.2 三段論 最明顯的演繹推理是邏輯學上的三段論證法。一個簡單的例子如下: 所有的生物都會死 人是生物 所以人會死 這就是所謂的三段論。三段論裡面有三個敘述句﹕第一個叫做大前題,就是這裡的「所有的生物都會死」;第二個叫做小前題,就是這裡的「人是生物」;第三個就是結論,也就是這裡的「所以人會死」。我們在使用演繹法的時候,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就是前題要正確。如果前題錯誤,結論就會發生問題。很顯然,如果我們的大前題「所有的生物都會死」是錯誤的,那麼我們的結論「所以人會死」很可能也是錯誤的。又如果我們的小前題「人是生物」是錯的,那麼這個結論當然也不能用在人身上。(來9:27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羅3:23, 約3:16) 歸納法和演繹法之間的區別,可用下列的圖表來說明。…


第六課 釋經原則(一)

1. 願意受教 現在我們每個人手邊都有一本聖經,但是有那些基本的原則我們必須遵守,使我們可以開始研讀聖經呢?我們大致上將它分成十個大原則,我們要一樣一樣的討論。第一就是我們必須要有一顆願意受教的心。因為我們必須了解,既然聖經是神所默示的,聖靈是聖經背後真正的作者,我們如果要了解聖經,必須要倚靠聖靈的教導。因此我們必須要有一顆謙卑受教的心,不驕傲自滿,不認為自己已經完全了解,而能夠甘心的順服聖靈的帶領。請大家打開約翰福音十六章我們一起來念十三十四節。 這裡說:「直等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明白一切的真理,因為它不是憑自己說的,乃是把他所聽見的都說出來,並要把將來的事告訴你們。他要榮耀我,因為他要將受於我的告訴你們。」這裡很清楚地告訴我們,聖靈來的一個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的真理。也許有人會說,耶穌這句話是對當時的十二個門徒講的,我們怎麼知道這也適用在我們身上呢?關於這點,我們可以看約翰福音十七章二十節。那裡耶穌禱告說,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換句話說,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說的話,也是對我們每一個人講的。關於這點,保羅在哥林多前書裡面講的更清楚。請大家翻開哥林多前書二章十二節。這裡保羅怎麼說呢?他說:我們所領受的,並不是世上的靈,乃是從神來的靈,叫我們能知道神開恩賜給我們的事。所以很明顯的,我們如果要想明白神的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藉著神的聖靈。我們不管學了多少的釋經學,知道了多少的原則,學了多少的方法,如果沒有聖靈的帶領,我們所學的都是枉然。 聖靈怎樣帶領我們明白神的真理呢?使徒約翰在約翰壹書二章二十七節告訴我們說:「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長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們要按這恩膏的教訓住在主裡面。」一般的聖經學者都同意,這恩膏指的就是神的聖靈。這裡告訴我們,神的聖靈住在我們裡面,他會在凡事上教訓我們,並不用人來教訓我們。 但是在實際上,聖靈怎麼教訓我們?是否我每次在讀聖經的時候,我都會聽見聖靈的聲音,告訴我說,這句話應該怎麼解釋,那句話應該怎麼解釋呢?他這裡又說,「並不用人來教訓我們」,這是否說,我們從此不必再去教會,不用上主日學,不用聽道了呢?既然聖靈會凡事教訓我們,不用人來教訓我們,那我們為什麼還去教會呢?我不知道大家對這種講法,有沒有覺得很奇怪,或是很特別。因為在我們的教會裡面,曾經就有人這樣說過﹕我們看聖經的時候,不用太管別人怎麼講,因為聖靈會親自來教導我們。你只要按著你裡面的感動去領受就行了。因為聖靈對每一個人的帶領都不一樣,因此你對聖經的了解也不必非跟別人一樣不可。 其實說這句話的人,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他以為,聖靈的教導,就是我們會聽見聖靈的聲音。聖靈會一句一句地告訴我們,這句話是甚麼意思,那句話是什麼意思。其實,聖經本身是怎麼講的呢?聖靈是怎樣來教導我們呢?請大家打開以弗所書第四章,我們來看第十一十二節。我們一起來念: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請特別注意第十一節最後的一句話,那裡說神所賜的有牧師和教師。牧師和教師,就是神在教會中所設立的兩種職分。他們的工作就是牧養教會的羊群。用什麼來牧養呢?我們知道神的話就是我們生命的糧食,因此牧師和教師的工作,就是用神的話來餵養我們,使我們的生命得以長大。由此可見神的方法,基本上不是讓我們每次讀經的時候就聽見天上有聲音說,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那句話是什麼意思。相反的,聖經讓我們很清楚的看見,神的心意,就是利用神所賜的職分,在教會裡面有牧師和教師,藉著他們的教導,讓我們能夠明白神的話。 因此我們千萬不要驕傲自大,認為我不需要任何人的教導,我自己可以完全明白聖經。因為聖靈常常藉著別人的分享和教導,讓我們能夠明白他的話。如果我們不願意謙卑受教,聖靈也就沒有辦法藉著他的僕人使我們明白他的話。結果受損失的,還是我們自己。所以解釋聖經第一個大原則,就是要謙卑受教。不但願意聆聽聖靈的聲音,不消滅聖靈的感動,而且願意謙卑地聆聽神的僕人的教導。至於我們作教導工作的人更應該竭盡己力,與神同工(西1:29)。 2. 找出原意 解釋聖經的第二個原則,就是要找出聖經原來的意思。很多時候我們在研究聖經的時候,我們的目的其實是要來證實我們自己的看法。這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在看聖經的時候,多多少少總是會帶著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偏見。舉例來說,如果你不相信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你不認為耶穌基督就是上帝自己,你認為耶穌基督是被造的,像天使一樣,那麼當你在看聖經的時候,每一次你看到關於耶穌身分的經文,你對於這些經文的解釋,自然而然地就偏向你原來的看法和意見。這就是耶和華見証人的最大的問題。當他們讀到約翰福音一章一節的時候,那裡說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他們因為已經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耶穌基督是被造的,並不是上帝自己,因此他們認為這節聖經並不是說道和神是同等的。所以他們就自己重新翻譯聖經。他們把「道就是神」這句話翻譯成,道就是一位神。原來在希臘文裡頭,這節的神字是沒有定冠詞的,換句話說,約翰意思乃是說,這個道和神有完全一致的本質,有完全一致的性格,可是他們並不是像二等於二這樣完全相等,而是具有不同的位格,這是我們關於三位一體教義一個很重要的經節。由於他們不接受基督的神性,因此他們就故意的把耶穌基督的位格降低,成為一個天使而已,可是這並不是聖經本來的意思。 另外一個我們常常會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來看聖經的問題,就是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問題。我記得我們以前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如果我們的立場是同意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那麼當我在看聖經的時候,凡是碰到這一類的經文,我就會將它解釋成永遠得救的根據。如果我不同意一次得救永遠得救,那麼當我在看到這一類經文的時候,我就會將它解釋成得救是有條件的,是有可能會失去的。換句話說,我們對這個問題的了解常常不是根據聖經,而是根據我們原來就有的想法形成的。 其實一個誠實的心態,會要求我們每一次在看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就像一片白紙一樣,使神可以在上面寫下他的思想。要能夠這樣做,我們必須把自己放在作者的地位,藉著他的眼睛來看事情,我們就能夠把我們心靈的窗戶打開,讓神的光照進來,使我們明白他的真理。如果神真的藉著人的筆和人的手寫下了他的聖經,那麼我們就不應該用我們的思想,我們的方法把聖經修改。異端最迷惑人的地方,就是他們會常常引用聖經的經節,來支持他們的思想,或是他們的教義。其實他們並不是要從聖經裡面明白神的話語,而是要藉著神的話語來証實他們的思想而已。我們千萬不要犯了同樣的錯誤。保羅他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在哥林多前書二章四到五節那裡說:「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而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教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他又在哥林多後書四章二節那裡說:「乃將那些暗昧可恥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神的道理,只將真理表明出來,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 保羅是個大有學問的人,他曾經在以色列最有名的法利賽教師迦瑪列門下受教。他的學問很大,甚至當他在亞基帕王面前傳揚福音的時候,王對他說:「保羅,你癲狂了吧,你的學問太大,反而叫你癲狂了吧。」可見保羅他有足夠的本錢,能夠用他的智慧、他的言語來宣講他的思想。可是他在哥林多前書和哥林多後書兩處告訴我們說,他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而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証,使這些信徒們的信心不在乎他的話語而在乎神的大能。他也特別說他不謬講神的道,換句話說它乃是誠誠實實傳神的話,將真理表明出來。我們今天也是一樣,當我們在傳講神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必須誠誠實實按著神自己的話來講,而不是按著我們自己的意思來講。換句話說,我們必須找出聖經作者原來的意思,來解釋聖經的話。 3. 字面直解 解釋聖經的第三個原則,就是我們要按著聖經的字面直接來解釋。我們每次在看聖經的時候,就像我們在看任何一本其他的著作一樣,接受它字面的意思,不要加上任何其他隱藏的意見。這是解經的一般原則,當然其中有一些例外,就像預言,或是預表,或是象徵,或是比喻等等。這個按照字面直接解釋的原則,特別適用在新約的書信上面。因為這些書信當初寫成的時候,就是寫給各教會的信。我們今天怎麼樣來看一封信,我們照樣要來看當時使徒們寫給教會的信。 當聖經說:「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十六到十八節。當我們在看到這段經文的時候,我們不會有任何問題,因為我們可以按照字面來解釋它,不需要加上任何隱藏的意思。底下的經文同時告訴我們,要怎麼樣把這三節經文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譬如說: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因為他是我們的保惠師,在旁邊扶持我們;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因為教導是神使用的方法來堅固我們;但要凡事察驗,因為我們的思想常常會被愚弄,魔鬼常常藉著這些方法使我們不能夠明白神的話(例如恐怖份子的自殺式攻擊,就是受到錯誤教義的影響);善美的要持守,各樣的惡事要禁戒不作。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十九到二十二節。因此當聖經使用這一類的話語的時候,我們就直接取它字面的意思就行了。 這個按照字面解釋的原則非常的重要。因為使徒保羅他就是應用這個原則來解釋一段很重要的經文。他在加拉太書裡面和加拉太信徒解釋律法和應許的關係的時候,曾經引用了創世紀的一段經文。在加拉太書三章十六節那裡說:所應許的原是向亞伯拉罕和他子孫說的,神並不是說眾子孫,指著許多人,乃是說「你那一個子孫」,指著一個人,就是基督。保羅這裡所用的,是西方的字母文化裡面很特別的地方,就是他們有單數和複數的分別。譬如說當我們說「子孫」的時候,我們可以指著一個子孫,或是許多子孫。但是在西方的文字裡頭譬如說英文,我們可以從子孫這個字,看出他是指一個子孫還是許多子孫。保羅這裡所用的就是用聖經裡面所用的單數還是複數的名詞來解釋這段經文。換句話說,保羅就是直接引用經文字面的意思,將這一位子孫直接指到基督身上。因為原文的子孫是單數,所以保羅就直接取用單數的意思,他不必再將它加上其他的意思。 但是當聖經說:「我是葡萄樹,你們是枝子。」(約翰福音十五章五節),我們馬上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象徵的講法。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找出這象徵所代表的意思是什麼。因為很明顯的,耶穌並不是一顆樹,我們也不是樹枝。我們所要做的就是找出這葡萄樹和枝子所代表的屬靈意思是什麼。如果我們從上文來看,那裡說﹕「你們要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約翰福音十五章四節,我們就能夠很容易地看出來,主所說的乃是一個生命的聯繫的關係。因為一個葡萄樹的枝子必須要連在葡萄樹上,才能夠存活,因為它能從樹幹接受養分和水分。當一個枝子離開葡萄樹的時候,他就失去了養分和生命的供應,因此就沒有辦法繼續生存。因此很明顯地,這一段經文,我們不能夠用字面來解釋,而應該用其他的方法來解釋。我們以後會有機會再次的來談到這段經文。一般來說,當字面解釋和實際情況不合,或是有衝突的時候,我們就要選用非字面的解釋法。另外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耶穌在約翰福音第六章五十一節所說的:「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生命的糧,人若吃這量,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這裡就是一個很好的象徵性的經文的解釋。因為耶穌的肉並沒有直接的給他的門徒們吃,我們今天也沒有吃耶穌的肉。因此這一段經文,也應用非字面性的方法來解釋他。當然如果經文本身已經講明有屬靈的意義,那就一定要用靈意解了。例如﹕太16:5,12(法利賽人的酵),林前10:1-5(靈磐石)。 4. 上文下理 解釋聖經的第四個原則就是要注意上下文。有時候我們在研究一節或一段經文的時候,常常不太明瞭它的意思,特別是我們只看這一節或這一段經文的話。在這種情況之下,這段經文前後的經文,常常會給我們很大的亮光,使我們能夠明白這一節經文真正的意義。另外一個情形則是,有的時候我們覺得這一節或這一段經文非常容易明白,似乎沒有什麼可以討論。因此我們就直接來解釋,甚至直接拿來應用。結果呢,我們的解釋或應用竟然是錯誤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注意上下文的關係。我們現在舉幾個例子來看看。 請大家打開箴言第一章十四節,我們一起來唸。請:「你與我們大家同分,我們共用一個囊袋。」我記得有一次我們在查經的時候,正好查到箴言第一章。當時我們請大家來分享這段經文的意思。有位信徒分享說,從這節經文中,我所得到的亮光乃是﹕我們要與弟兄姐妹一起來分享我們的財物,不要把東西藏在自己的懷中。我們如果只聽他講這一段話的話,當然沒有什麼問題。因為聖經也有這樣的例子﹕在使徒教會的時候,所有的信徒都是凡物公用。而且聖經也教導我們,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因此我們要把自己的東西和人家分享,乃是一件很好很美事情。可惜的是,這並不是這一節經文的意思。如果我們把這節經文的上下文一起來看的話,他所說的乃是:「我兒,惡人若引誘你,你不可隨從。他們若說,你與我們同去,我們要埋伏流人之血,要蹲伏害無罪之人。我們好像陰間,把他們活活吞下;他們如同下坑的人,被我們囫圇吞了。我們必得各樣寶物,將所擄來的裝滿房屋。你與我們大家同分,我們共用一個囊袋。我兒,不要與他們同行一道,禁止你腳走他們的路。」所以很明顯的,這節經文乃是教導我們,惡人要我們跟他們在惡行上有分,我們應該嚴厲的拒絕。雖然惡人用各樣的利益來引誘我們,但是我們應堅守我們的立場,絕對不跟他們同行惡道。因此這節經文所講的,和那位信徒所分享剛好是完全的相反。原因就是他沒有注意上下文,只是單單看這節經文本身而已。由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上下文在解釋聖經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一個例子,就是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所唱的一首詩。這首詩是引用啟示錄三章二十節的經文。那裡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裡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講到主在門外叩門,因此我們應該打開心門,讓耶穌進來,做我們的救主。很多人把這節經文用來當作傳福音之用。當然如果只看這一節經文的話,我們絕對可以拿來傳福音。可是從上下文可以看得很清楚,這一節經文乃是耶穌對當時的老底嘉教會裡面不冷不熱的信徒所講的。換句話說這段經文原來的對象,乃是教會裡面那些自以為屬靈,卻追求世界,偏行己路的基督徒,耶穌基督特別用這句話來提醒他們,讓他們知道,他們已經將榮耀的主關在門外了。由於我們經常將這段經文引用在傳福音上,以致於我們忽略了基督徒也有可能忘記了基督是主,而偏行己路的情形。再一次讓我們看見上下文的重要性。西3:2﹕上面和地上指什麼?5,12。我們在上第十一課的時候,會花更多的時間仔細的來研究上下文與解經的關係。所以我們今天就在此暫時停住,到了十一課的時候我們再詳細的討論。…


第五課 經文分段

1. 分段的意義 這一堂我們要講的是經文分段。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玩一個遊戲。我唸一段經文,你們告訴我這段經文是出在聖經的什麼地方。我們來看看大家對聖經熟悉的程度。第一段經文我相信大家都很熟,就是「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請問這段經文是在聖經的什麼地方?不錯,大家都很熟悉,是在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好,我們再來看第二段的經文,稍微難一點點。但是上完這幾天的課之後,大家應該蠻熟悉的才對。這段經文就是:「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備行各樣的善事。」請問出在那個地方?不錯,大家的記憶力很好,是在提摩太後書三章十六十七節。好,下面這段經文就比較困難了。這段經文是什麼呢?「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神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他的美意。」請問這段經文是出在那裡?是在腓立比書二章十二節到十三節。林後13:8。 假如今天這個遊戲是玩在一千年以前的話,你們知不知道要如何回答?譬如說神愛世人的經文,你會告訴我它出在那裡呢?約翰福音三章十六節?不對。為什麼不對呢?因為在一千年以前,聖經還沒有分章分節。聖經的章節是在中古世紀才出現的。在這之前,聖經是沒有章節的。事實上,原文的聖經裡面,連標點符號都沒有。大家可以想一想,當你看到一篇文章的時候,如果沒有分段,沒有標點符號,要如何去了解他們?如果今天聖經沒有分章節,請問你要如何帶大家讀經?所以從前當你要查一段經文的時候,你必須對聖經非常熟悉,才能夠立刻找出某段經文在聖經的什麼地方。 如果今天遊戲是反過來玩的話,也就是說,我告訴你們幾章幾節,你們將經文告訴我,那就簡單的多了。對不對?當聖經有章有節之後,即使是對聖經不熟的人,也可以很快的找到聖經的某處地方,只要你告訴他要看聖經那一卷書的那一章那一節就行了。其實聖經的分章和分節,就是一個很典型的經文分段的例子。譬如說約翰福音分成二十一章,也就是分成二十一段。在每一章裡頭,又分成了許多節。這些節就代表一些小段。有些人的聖經,還會在章裡面加以分段,很可能在一章之中,分成兩段到三段。你們如果是用和合本聖經的話,通常會看到這些分段的地方。這些都是分段的例子。 1.1 從大到小 所以從這些例子當中,我們可以發現,經文分段基本上,就是從大段分成小段,就像我剛才說的約翰福音全書分成二十一章。 1.2 從小到細 但是有的時候一章仍然是太大,這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繼續細分。譬如說約翰福音第一章,我們可將第一節到第十八節分成一段;然後從第十九節到比二十八節再分成一段;其次從二十九節到第三十四節又分一段;然後從第三十五節到四十二節再分一段;最後從四十三節到地五十一節又分一段。換句話說我們在小段之中,還可以再細分成更小的段落。 1.3 至少一句 這個過程可以繼續下去,一直到不能再分為止。什麼是不能再分呢?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最小的段落,就是一句話。當我們在分經文的時候,我們最小不能夠小於一句。我們這裡說一句,並不是說一節,因為一節裡頭,很可能有兩句話或三句話。因此一節裡面可能可以再細分。但是不論大段小段,都必須有一個完整的意義,因此最小的段落就不能少於一句話,因為「句」是表達一個完整意義的最基本單位。 2. 分段的重要 分段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剛開始的時候所玩的遊戲,就証明了這一點。如果沒有分段的話,我們在看聖經的時候,就會非常的不方便。在你們的講義上面,有一個例子,就是雅各書二章十四到二十六節。這這裡我故意將所有的分段都拿去,所以這十三節經文是整個的連在一起。請大家念一下,看容不容易了解它在說什麼話。(參考講義) 2.1 容易閱讀 其實這裡只有十三節,如果不是十三節,而是三十節的話,我們看起來就會更困難了。所以分段的的好處,就是容易閱讀。當一篇文章段落分明的時候,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可以很容易的跟著段落進行,不至於有漏讀或是錯讀的地方。 2.2 容易理解 其次當一段經文仔細的分段之後,我們可以順著段落的思路而進行,使我們更容易了解這段經文的意義。因為段落的建立,乃是根據經文的意思,因此一個好的分段,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了解這段經文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2.3 容易分析…


第四課 釋經途徑

有一個孩子從學校寫信回家,向爸媽要錢。於是爸爸寄了一本支票本,又附了一封信。在信中說道﹕支票是為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行的開支。注意,不要亂花錢。一個月平安的過去,月底收到銀行的帳單。嚇了一跳。沒錯吧!仔細看了三次,的確是三萬零五百元,不是三百零五。於是打電話去問怎麼回事。兒子說﹕我只用錢在衣食住行上,大衣,襯衫,皮鞋,西裝,領帶才不過三千五百;房租五千;吃飯,壽司,pizza,牛排,火鍋,法國蝸牛,二千而已。最後是車子才兩萬。你知道車子就是腳,沒有車就是沒有腳,最後,連女朋友也沒有了。 你如果是這老爸,會怎麼想?對這些都是與衣食住行有關。到底問題出在那裡?孩子是不明白爸爸的意思呢?還是故意曲解爸爸的話? 有一位基督徒對讀聖經老是提不起勁。讀到馬太福音五章,六章登山寶訓,覺得這教訓太難。實在有一點讀不下去,但突然眼睛一亮﹕「求則得之」。這不是說有求必應,心想事成嗎?於是就很仔細的開始讀馬太第7章7和11節﹕「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麼?」這神真好,比什麼菩薩,什麼大仙還好。還是做基督徒比較好,有求必應嘛!我先要求什麼呢?對了,這星期彩票已經升到一千兩百萬了。主啊!現在我向你祈求,請你讓我獨得這一千兩百萬,你不是說,祈求就得著,尋找就尋見嗎?是那六個號碼?對了,到手之後,我一定一半奉獻給你。六百萬不少嘛,我們教會就可以建堂,比上海的教會更大。主啊!請你再說一次是那六個號碼呀?你如果是上帝,你如何看這個人。這個人到底有沒有會錯意,問題出在那裡?我們如何讀神的話,如何了解聖經的內容? 第一堂課說到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所以說聖經雖經由人手所寫成,但是為了表達神的心意,因此我們可以說聖經是神的話語。所以,它有神的權威與權柄,因而在解讀的時候就必需有不同的心態。怎樣的心態來解讀聖經呢?請讀提後2:15﹕「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第二處經文在彼後1:20-21﹕「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豫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 上一堂課裡面說到,人可以自聖經中知道神賜下聖經的目的,是要使讀經的人因信耶穌而有得救的智慧,進而能在生活上因聖經的教訓,督責,使人的行為歸正,也教導人學義。可以活出合乎神心意的生活,成為神所喜悅的人。 如果讀經會錯意,就不可能達到神的標準,因此前面的兩節經文就十分重要了。彼得寫彼得後書時已經年紀很老了,語重心長的勸晚輩們說,不要用私意解釋神的話。同樣,保羅在一領一的帶領使提摩太成為第三代的領袖。同樣語重心長的做最後的交代,解釋神的話心地一定要正。我們來思想﹕什麼是私意,什麼是正意。 本課開始前所說的小故事,就是很明顯的兩個例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於是,故意曲解原來的意思。有的時候,不一定有什麼惡意或不正當的目的。但是解釋的結果與原意有出入。因為有這樣的可能性,於是保羅特別強調要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1. 正意分解 正意分解在原文是指做泥磚的工人方方正正的把磚切出來。越是切得方正,在建造房子的時候越能建得方正。結果房子也越堅固。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以為我們是按正意分解聖經,結果卻解釋錯誤。為什麼呢?這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看得不夠深入。聖經是天下第一本奇書,值得我們花上一生的工夫去研讀。事實上,聖經在這幾千年中間,已經有許多人花上一生的精力研究它,想更深的了解它。但是否聖經已經被人看透了呢?稀奇的是,每次走到聖經書房都會發現一些新書在討論聖經。可見經過幾千年的時間,聖經仍然沒有被人完全透徹了解。 1.1 表面—非深入 關於看得不夠深入,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請大家打開馬太第五章,我們一起來念41節﹕「有人強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這是耶穌在登山寶訓裡教導門徒們如何和逼迫他們的人相處。如果我們只看表面的意思,你心裡可能會說,既然這是耶穌的教訓,我只好遵守了。於是第一里路走得心不甘情不願,第二里路更是走得一肚子火,說不定心裡還在埋怨神說﹕「主啊,以後千萬不要再叫我踫到這種倒霉事了,一次就夠了。下次讓別人去走吧。」你想主會喜歡你這種態度嗎?這是耶穌教訓的真正意義嗎? 我們如果繼續往下看的話,可以發現原來神的心意是要我們不只是愛我們的親人朋友,更要我們進一步去愛我們的仇敵。原來當時猶太人被羅馬人統治,羅馬政府規定,羅馬軍人有權要求屬國的人民替他們背行李,但是一個人只能背一里路。羅馬的法律還算是滿人道的。所以一個人通常背完一里路以後,就會立刻把行李放下,一步路也不願多走。羅馬兵丁只好等另外一個路過的人替他背。但是這裡耶穌告訴門徒說,如果一個羅馬兵強迫你替他背一里路,你不但要盡你的義務走完這一里,還要憑愛心幫他走第二里路。所以第一里路是義務,第二里路是愛心。如果能夠有這種心態,你自然在走的時候就不會怨天尤人,反而會歡歡喜喜的走了。所以耶穌在44節那裡說﹕「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我們以後在討論上下文解經的時候會更深入來研究。 1.2 片面—非全體 第二個會解釋錯誤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常常看聖經的時候只看到片面,而沒有看到全體。聖經有66卷書,記載了神對我們啟示的真理。這些真理往往是分散在不同的經卷當中,或是在不同的章節當中。我們必須要全面的去了解認識它,不能只看單獨一段經文就下定論。否則的話,我們會很容易犯上以偏蓋全,斷章取義的毛病。關於這點我們可以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明。請打開使徒行傳第二章,我們來念一到四節﹕「五旬節到了,門徒都聚集在一處。忽然從天上有響聲下來,好像一陣大風吹過,充滿了他們所坐的屋子。又有舌頭如火焰顯現出來,分開落在他們各人頭上。他們就都被聖靈充滿,按著聖靈所賜的口才,說起別國的話來。」這是描寫五旬節聖靈降臨的情形,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有人就根據這段經文得出一個結論,說使徒們被聖靈充滿的時候說方言,所以我們今天被聖靈充滿的時候也要說方言。如果你沒有或是不會說方言的話,就表示你沒有被聖靈充滿。甚至有人更進一步表示,如果你沒有說過方言的話就沒有得救。這樣講對不對呢? 首先我們要注意的是,聖經裡面的教訓和榜樣是不一樣的。教訓是神對每一個人的吩咐,而榜樣卻是某個人的經歷。由於神對每一個人的帶領不同,每一個人的經歷也不會一樣。我不能硬要將你的經歷加在我身上,我也不能強迫你要跟我有同樣的見證。這完全是自己和神之間的事。譬如說,聖經要我們常常喜樂,這是一個命令,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的。不管你在什麼地方,遭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喜樂,不能打折扣。但是當聖經記載保羅和西拉被關在監牢裡,半夜唱詩讚美神的時候,地大震動,監門全開,甚至鎖鏈都脫落了。我們是否可以要求每一個被關在監裡的基督徒都要有這樣的經歷呢?顯然不是。同樣的,五旬節的事件是使徒們的經歷,而聖經裡面沒有任何教訓要求我們必須和他們要有同樣的經歷。如果我們硬要和他們經歷同樣的事,就是犯了將榜樣代替教訓的錯誤了。 關於這點我們還有更多的證據。如果我們將使徒行傳從頭到尾看一遍的話,就可以發現使徒行傳一共記載了大約十次左右的聖靈充滿的事,卻沒有兩次的經歷是一樣的。可見神並沒有將這種經歷當成一般性的法則,我們自然也不應該要求所有的信徒都要有同樣的經歷。我們以後在講到以經解經的時候會更仔細的來討論這件事。 1.3 側面—非主要 第三個常犯的錯誤就是把次要的事情當成主要的追求對象。聖經裡面有許多事情我們可以去追求,神也鼓勵我們去追求。但是在這些事情裡面,有些是我們一定要有的,如對神的信心;有些卻是可有可無的,如牧養教會,這是要看神的帶領。你不作牧養的工作一樣可以成為一個好基督徒。有些人往往忽略了主要的事而專注在次要的事。以致造成了許多問題。今天很多人對恩賜的追求也是犯了這個錯誤。請看林前12:28-31﹕「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豈都是使徒麼?豈都是先知麼?豈都是教師麼?豈都是行異能的麼?豈都是得恩賜醫病的麼?豈都是說方言的麼?豈都是繙方言的麼?」 保羅在這裡連續用了好幾個「豈都是」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告訴我們神在教會裡面賜下各種不同的恩賜給不同的人。沒有一個人具有所有的恩賜,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同一個恩賜。神按著祂的旨意將不同的恩賜賜給教會。不但如此,在28節裡更讓我們看到,恩賜的大小不同﹕最大的是使徒,最小的是方言。所以到了14章第一節的時候,它就清楚的告訴我們說﹕「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其中更要羨慕的,是作先知講道。」可見在各種的恩賜裡面,作先知講道是我們應該首先追求的。但可惜今天很多教會將說方言當成第一追求的對象,就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這些都是在按正意分解聖經的時候要注意的事。 2. 不隨己意…


第三課 認清主題

你有沒有在讀完一本書或看完一篇文章之後,無論怎麼樣都不能捉摸到作者的原意呢?或者你是否曾經聽別人講話,聽了大半天仍然不知道他的用意是什麼?在這時候真巴不得請他將主題要旨對你再講述一遍。看文章或看書看不懂,其中當然有許多不同的原因:或許是作者用詞太深,或許是文章的結構太複雜,又或許是讀者程度不夠等等。但無論如何,遇著這樣的情況,真希望作者就在身旁,簡單扼要地告訴你文章的主旨是什麼。 人的思想受正常思維次序所影響,在寫作與講話的時候都會圍繞著一定的中心來發揮。神的啟示雖然藉著人的手寫出來,但同樣的有它的思路可循。每一段,每一章,甚至整體的書卷都有貫通文字的主題。讀者如果能掌握到要旨,就可以提綱挈領的了解聖經作者的原意。我們在第一課的時候已經講過,聖經是神的話語。神的旨意都呈現在聖經裡。所以,我們都需要讀聖經。藉著讀聖經、明白神的話語使我們真正得救,使我們生命得改變、更新。讀聖經的最終目的是使我們能更明白神的心意,使我們更能行走在神的旨意當中。如何明白聖經呢? 1. 正意分解 我們在第三課裡知道唸聖經要按正意分解,如同保羅在提後二章十五節所說的,不隨個人的私意來解釋聖經。要能按著正意分解聖經才能真正明白神的旨意、才可幫助我們的靈命成長。如果不按著正意分解聖經,不單靈命不能成長,反而會受到傷害。 按正意分解聖經應該是以作者的意思來解釋經文,而不是以讀者的個人私慾、意念、經歷或意思來解釋聖經。例如﹕有一個人好喜歡到別人家作客,而且還賴著不走。一天,他到了一個新朋友家去探訪。主人希望他能快些離去。於是主人就進入書房,寫了一道逐客令,吩咐下人帶給這位不受歡迎的客人。逐客令是如此的寫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人就將逐客令交給客人。誰知客人一看了逐客令後,馬上哈哈大笑。他拿起筆來在逐客令上揮動了兩下,將紙條交回下人更連聲謝謝。主人收回紙條後,一看,氣得連話都說不出來。逐客令上是寫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但是很明顯主人並無留客的意思。主人的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曾經有一位年屆古稀的老翁,死了妻子,所以又娶了一位年少的太太,生了一個兒子。老翁後來生病,臨終的時候,恐怕他前妻的女婿爭奪家產,欺負孤兒寡婦,因此留下了一紙遺囑,上面寫著:「七十老翁生兒人言非其子也家產盡與女婿外人不得干涉。」女婿看了以為是六言四句,對自己有利,因此心中沾沾自喜。後來老翁去世,遺屬帶孤兒稟告官府,縣官拿出遺囑,卻另有讀法:「七十老翁生兒,人言非,其子也,家產盡與。女婿外人,不得干涉。」如此一來,家產通通都歸了孤兒寡婦,女婿大失所望,但卻無計可施。 這兩個例子都是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作者原來的意思解釋文字的話,一個人可以將作者的原意完全曲解。同樣的,當我們讀神的話語時應該是以神的心意、旨意為原則。如果不按著神的意思來解釋聖經,我們得到的信息是會和神的旨意相反的。 不管是寫書、作詞,在文章之中都會有一個中心信息。這個信息就是這文章的主題。當我們讀聖經時,需要明白神要表白的意思是什麼?讓我們再看一次彼得後書一章二十節的話﹕「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從這節經文得知,明白神真正的旨意是第一要緊的事情。 2. 全本中心 如果你今天接到一封信,信上說﹕「某某先生女士,您所借用的2000元即將在某月某日到期,請按時繳還,謝謝。」這封信的主題是什麼?很清楚,這封信是要錢的。要錢就是這封信的主題。 同樣的,聖經的主題是什麼?在羅馬書第十章第四節那裡說﹕「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在路加福音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到二十七節﹕「耶穌對他們說,無知的人哪,先知所說的一切話,你們的心,信得太遲鈍了。基督這樣受害、又進入他的榮耀、豈不是應當的麼。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 所以,基督的降生,受死,復活在舊約和新約裡都已記載著。舊約的主題是基督;新約的主題也是基督。舊約所講的是在預言基督,基督是隱藏的,是影兒。在新約裡,基督是顯明的,是道成肉身,是實體。 在舊約,律法書的主題是預表基督,詩歌和智慧書的主題是讚美基督,先知書的主題是預言基督。在新約,四福音書的主題是描寫基督,使徒行傳的主題是傳揚基督,書信的主題是闡明基督,啟示錄的主題是榮耀基督。這些主題就是整本聖經的骨幹,所有其他的枝節都是圍繞著這個骨幹打轉。所以,整本聖經的主題是基督。目的是使我們能得著生命,而且得的更豐盛。這是從聖經的整體性來看。但是當我們只看聖經的某一段或某一章時,我們要如何找出它的主題呢? 3. 鑒定方法 3.1 寫作目的 我們在上一堂的釋經原則第二講裡面已經稍微介紹過如何找出主題的方法。對於一卷書的主題,我們最好是將它重覆的讀幾遍,仔細的去觀察,往往在字裡行間就會發現該卷書的主題。譬如約翰福音的主題就記載在二十章三十一節。又譬如說箴言書的主題更是一開始就說明了。那裡說﹕「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的箴言。要使人曉得智慧和訓誨,分辨通達的言語。使人處世,領受智慧,仁義,公平,正直的訓誨。使愚人靈明,使少年人有知識和謀略。使智慧人聽見,增長學問。使聰明人得著智謀。使人明白箴言和譬喻,懂得智慧人的言詞和謎語。」所以箴言的目的就是要使讀的人能夠得到做人處世的智慧。難怪曾經有人這樣說﹕「不會禱告就多看詩篇;不會做人就多讀箴言。」實在是很有道理。 3.2 重覆字句 至於對於一章或一段較短的經文,我們第一步仍然是要反覆閱讀。我們中國人有一句老話說﹕「書讀百遍,無師自通。」這是古人的經驗之談,我們千萬不要小看它。當你將一段經文熟讀到能夠背誦出來的時候,經文的意思往往就會湧現出來。我自己就有這樣的經歷。此外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明白經文的主旨。第一就是觀察經文當中重覆出現的字句。當子女要離家遠遊的時候,父母常常會「反覆叮嚀」。他們會將一些重要的事情不斷的提醒子女,深怕他們忘記。聖經也是一樣。神也經常將一些重要的事情反覆告訴我們,提醒我們,使我們能牢記在心。這些反復出現的字句往往就代表了這一段經文的主題。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請看傳道書第三章一到八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殺戮有時,醫治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懷抱有時,不懷抱有時。尋找有時,失落有時。保守有時,捨棄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靜默有時,言語有時。喜愛有時,恨惡有時。爭戰有時,和好有時。」這裡出現的重覆字句是什麼?就是「有時」。短短的八節裡面居然出現了二十八次之多,可見它被如何的強調。所以很明顯的,這八節的主題就是第一節所說的「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這是利用重覆字句找主題的方法。但是如果經文裡面沒有什麼重覆字句的話怎麼辦呢。這時候我們就可以用重寫經文的方法來找出主題。 3.3…


第二課 釋經目的(提後 3:15-16)

1999年4月20日在美國柯羅拉多州的一個小鎮上的中學裡面,有兩個學生,約 17, 18 歲。在學校開槍打死了一位老師,十二位學生以及二十三人受傷。這件事震動了全美,引起大家討論。追究到底,誰應負起這責任?是販賣槍枝的商人嗎?是父母嗎?是新聞媒體?電視節目?電影?還是電腦網路?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但我們若是追根究底來思想這個問題,追溯當初美國的建國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到開始時是由一群虔誠的基督徒乘著五月花號船從英國來到今天的美國這塊土地。他們照著聖經要過聖潔生活,因此後來美國憲法成立是依據聖經經文制定的。因此,美國被認定是富強,安定的國家,吸引許多人移居美國。然而,曾幾何時,世風日下,犯罪率上升,犯罪年齡日趨下降。從1996年起到今天,已發生七次學校槍殺事件。原因在於這個國家漸漸離開聖經。今天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的問題要解決,一定要回到聖經。聖經對你我是何等重要,所以我們需要好好的來讀聖經。 首先讓我們來研究讀經的目的。請看提後3:15-17。提前、提後書是保羅寫給提摩太的書信。提摩太是保羅旅行佈道的主要同工。雖然提摩太不是保羅親生的兒子,但保羅對提摩太卻是比親生的兒子還要親,稱他為真兒子,就是屬靈的兒子。保羅寫到3:15-17這段話時,他已經知道自己快要離世(提後4:6)。這段話就是遺言中的一段,是非常的重要的。在這章聖經的開頭,保羅說到這末世的光景,說﹕「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纔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神。」(提後3:1-4)世界現在的光景就是這樣。保羅那時把這危險再次的提醒提摩太,要提摩太小心。並且保羅又指出一條解決的途徑,告訴他在這環境之下應如何才站立得住。這條路就在這段聖經之中。從這條路上我們可以看見釋經的目的,就是叫信徒裝備完全,能夠行善。要達到這個目的,第一就是要明白聖經。 1. 明白聖經 為什麼要明白聖經呢?明白聖經對我們有何益處呢?16節所說的有益的,可分為兩方面﹕第一,就是關於救恩的事。 A. 得救智慧 15節說,明白聖經能使我們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世上有許多好書,具有豐富的知識。若是深入研讀,也能使人得著智慧,成為世上成功的人。但這些書卻沒有給人得救的智慧,無法叫人明白救恩。唯獨這聖經裡充滿智慧。乃是神的智慧,能使人因信耶穌基督而得到有關救恩的智慧。因為這本書的中心思想是啟示救主基督耶穌。這裡說提摩太從小明白聖經,他從小所學的聖經應該是指舊約聖經。在舊約裡所啟示的主耶穌是隱藏的,是影子。到新約時耶穌來到,啟示就清楚完全了。希伯來書中說到舊約是影兒,新約是實體。保羅又在使徒行傳13:23說﹕神已照著所應許的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耶穌。所以,我們這活在新約時代的人有福了。我們讀經就更容易明白。 人活在世上,滿了痛苦與無奈。人與人之間有許多的問題無法解決。聖經把人的問題指出來。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羅馬書3:23)。罪使人與神沒有正確的關係,不能和好。而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賜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裡乃是永生 (羅6:23)。又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約3:16)。保羅給提摩太的信中也說神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因為只有一位神,在神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耶穌基督,他捨自己作萬人的贖價(提前2:4,6)。 主耶穌自己在約5:39中說﹕「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這話當時是對不信的猶太人說的。猶太人從小就被教導讀聖經。特別是法利賽人,但這些人雖然熟讀聖經,卻不信耶穌就是舊約那位所應許的救贖主。所以,耶穌接著又說﹕「然而你們不肯到我這裡來得生命。」因此,他們讀經是讀經,但沒有達到讀經的目的,不認識基督,就對他們無益。不但無益,還無知的把耶穌釘死,犯了大罪。 使徒行傳中記載第一個殉道者,耶穌的門徒司提反為主殉道後,門徒分散在猶太,撒瑪利亞各處去傳道。其中一門徒叫腓利。有一天神的使者向他說話,要他去到曠野路上。那裡有一埃提亞伯的太監。他去耶路撒冷敬拜神。回家路上,就在車上讀聖經。腓利問他所唸的明白嗎?他回答說﹕「沒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於是就請腓利上車幫助他。那時他正在讀以賽亞書53:6-7說﹕「他像羊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他卑微的時候,人不按公義審判他。誰能述說他的世代,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奪去。」太監問腓利,以賽亞先知所講的是指著誰呢?腓利就開口從這經上起,對他傳講耶穌。使徒行傳記載當他們走到有水的地方時,太監要求受洗,可知這位太監明白聖經之後,就信了耶穌。信而受洗,就必得救。 埃提阿伯太監有心讀聖經,神就差腓利幫助他明白聖經。因此他得救,得生命。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如何達到更豐盛的生命呢?就是要藉著聖經裡的話。主的話就是生命的糧。因為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能使人的靈命成熟,裝備完全。所以聖經的第二個益處就是能裝備信徒。 B. 裝備完全 a. 教訓 如何來裝備呢?第一就是藉著教導的工作。聖經有如父親寫給兒子的一封信,裡面充滿了愛的教訓。我們讀經就是要讀出它的教訓。神藉著聖經把他的心意向我們陳述。在十誡的一開始便說﹕「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聽起來好像很霸道似的。但仔細想想,這乃是自然律。因為他是獨一的真神。就像我的爸爸對我說﹕「只有我是你真正的爸爸,你不可叫別人做爸爸。」你能說我爸爸這樣講很霸道嗎?並且神是宇宙萬物和人類的創造者。受造之物理當順服在創造者之下。主耶穌回答文士的問話,說﹕「誡命中第一要緊的就是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要愛人如己。」主耶穌也說﹕「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這實在是寶貴的真理。教導我們要把神擺在第一優先。這是一條蒙福之道。當我們讓神在我們心中居首位時,就能照神的話去孝敬父母;按照聖經去教導我們的兒女;丈夫愛妻子,如同基督愛教會;妻子順服丈夫,如同順服主。如此家庭必是美滿。否則,若不把神放在第一位,無論是誰在第一位。家庭都會出問題。人與人之間出問題。有一位牧者作見證說﹕他媽媽在未信主之前,與師母相處不好,時常爭吵。夾在中間作兒子作丈夫的非常痛苦。後來母親信主後,尊神為大,向媳婦認罪。感動媳婦也信了主。從此這個家以基督為主,成為蒙福之家。 又有一處聖經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若不把神放在心中的首位,無論是金錢,名利,地位,都無法滿足我們的需要。像所羅門王在傳道書上所說的虛空。人心中的空處只有神能夠填滿。惟有把神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滿足。 聖經的教訓都是對我們有益的。為要使我們跟神有個正確的關係,使我們的生命與他聯合,得著供應,健康的成長。…


第一課: 認識聖經

1. 課程介紹 親愛的弟兄姐妹平安。很高興能夠和大家一起來學習「釋經學」。讓我們一同來探討如何讀聖經,如何解釋聖經,並讓我們能活在聖經的教導中。 釋經學是一門極重要而且不容易教、也不容易學的屬靈科目。在神學院通常要花四十多個小時才能將這科目講授完畢,而且學生需要用上一個學期以上的時間看書及作作業。釋經的書籍汗牛充棟,更需數百萬言始能表達其大概。我們在短短的二、三十個小時中所能作的實在有限,只能將我們認為最主要的部分和大家分享,並且讓大家在幾個特定的範疇內盡量練習,以達到實用的效果。盼望在未來的幾天當中,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正確而有效的研讀神的話語。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釋經學是什麼。釋經學顧名思義,就是一門解釋聖經的學問。有一位學者替它下了一個很好的定義:「釋經學是一門科學,同時也是一門藝術。作為一門科學,它闡明原則,探究語言與思想的規律,並將分析出來的結果予以分類。作為藝術,它教導人如何應用這些原則,並且加以解釋與比較艱澀的經文,建立這些原則的健全性與實用性。」 歸納上面的定義,可見釋經學的主要任務是要解釋聖經。這任務可由三方面加以闡釋: 一、 解釋的對象是聖經。其實「解釋學」和解釋的原則可以普遍的應用在任何的經典著作中。但在 討論「聖經解釋學」的時候,我們的對象是新舊約聖經。 二、 釋經學是一門科學,在研究過程中,有其一定的系統、原則、與規程。我們根據這些規則來闡釋神的話語。 三、 釋經學也是一門藝術,在應用及處理的過程中,有其一定的技巧,並非一項死板、機械化、枯燥無味的學問而已。 釋經學的範疇可分為兩大類:一、「普通釋經學」,是解釋聖經一般性的原則,適用於聖經中任何問題的記載。它的特點是普遍的適用性。其中包括上下文,歷史背景,文法結構,字詞的研究,以經解經等原則。二、「特別釋經學」,是專用於聖經中某些特別文學類別的解釋原則,如解釋比喻、寓言、預表等。我們在這一門課裡主要是來學習普通釋經學裡面的一小部分而已。 從釋經學的定義,我們知道,釋經學基本上是以解釋聖經為主,並不牽涉到怎麼樣應用聖經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但這並不是說,釋經和我們的生活應用毫無關係。因為正確的應用必須根據正確的解釋。如果解釋錯誤,我們的應用很可能也就跟著錯誤。釋經學就是幫助我們怎樣利用已經建立好的一些方法和原則,能夠最正確的來解釋聖經。但是我們必須指出,學會了釋經學後,並不保證你就能完全明白聖經裡所有的奧秘,如神的主權和人的自由意志;也不保證你就能解答聖經裡面所有的難題,如為死人受洗等。這一切只有仰望聖靈的光照和帶領我們才能真正的明白。 由於傳統釋經學在應用上的缺乏,現在許多聖經學者在撰寫或教授釋經學的時候,通常都會加上「應用」這個主題,使釋經學對學習的人來說,不但在知識上能夠對聖經有更多的了解,也能將這些了解應用在他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使聖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達到神賜下聖經的目的。這也是我們這一堂課盼望能夠達到的目標。 那麼什麼樣的人才能來研讀「釋經學」呢?根據我們剛剛所討論的定義和範疇,研究釋經學的人應該要有幾個條件。 一、 他必須有經可釋。也就是說他手邊必須至少要有一本聖經,甚至許多本的聖經,除非他已經將整本聖經記在腦中了。但我想這種人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我們絕大多數人還是需要看聖經來補足我們記憶的漏失。 二、 他必須是識字的人。既然釋經學是以研讀聖經為主,當然研讀的人必須識字,才能閱讀聖經以及其他的參考資料。 三、 他必須是一個謙卑客觀的人。其實謙卑這個美德是學習任何東西的條件。一個驕傲自大的人總是認為自己已經懂得夠多了,不需要別人來教導了,因此就很難再精益求精,更上層樓。所謂客觀,就是每一次在研讀聖經的時候必須將自己早就建立的成見拋開,虛心的聆聽神要跟我說什麼,而不是我要讓神說什麼。關於這一點我們以後還會再詳細討論。 四、 他必須是一個肯下功夫的人。俗語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對研讀聖經的人來說是再貼切沒有的了。當年保羅將福音傳到庇哩亞的時候,聖經稱讚那地方的人,說他們「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這裡很清楚的告訴我們,研讀聖經是每天的事情,才能使我們明白真道,分辨是非。我們千萬不要想速成,以為有一天神會突然使我百竅皆通,不費吹灰之力就明白聖經了。神從來不賜福給懶惰人的。…


《释经学》序言

序言 釋經學是一門極重要而又不容易的屬靈科目。在神學院通常要花四十多個小時才能將這科目講授完畢。釋經的書藉更需數百萬言始能表達其大概。這本講義雖然論到釋經學的許多方面,但主要是偏重在歸納式查經法的三大範疇﹕觀察,解釋,應用,但內容極其局限。我們盼望將這本教材編成一本最基本和易學的釋經學講義,其目的能使我們學會基本觀察,分段,和掌握經文的主題。在釋經實例的課程裡每課都有一篇信息,信息內容的發揮源自該課經文的觀察,解釋,應用。這樣做法使我們學習對神話語的分享出自釋經的過程,而不是憑著私意來解經去分享。講義的資料都是同工們的辛勞鑽研以及吸取他人的經驗或成果,願主記念他們!其中不能不提的是李張美霽姐妹。她提供了釋經實例的架構,使同工們能循著這個架構的軌跡去發揮和研究。我們在主裡衷心的感謝她!此外我們的講義裡面也引用了許多賴若瀚牧師所著的「實用釋經法」,謹此一併致謝。 這份講義的原稿已經用來傳講過,學生反應都不錯。我們將原稿擴充成為一個二十課的釋經學的教材。但願這份講義能幫助有心的肢體能在明白神話語的學習上踏出第一步。講義內容若有錯漏,盼予指正。 願﹕『我何等愛慕你的律法,終日不住的思想。』(詩119:97) 『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2﹕15) 共勉之。 基督之家第三家主日學同工 主後2000年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