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課 禱告的榜樣 (路加福音22﹕39-42)

國父孫中山先生革命期間,有一次逃到英國倫敦,在一個主日早晨去參加崇拜的路 上,被兩個中國人誘騙被捉幽禁滿清使館。起初六,七日,沒有人知道。他在牢中無技可施,心想沒有生還的機會。在這時他想起大能的神。於是痛心讖悔,懇切祈禱。一連六,七日,日夜不斷的禱告。到第七日,他心中忽然感到安慰。有了平安,知道禱告有效,神 必施恩。於是藉著兩位送飯食的英國僕人將消息傳給他的兩位英國老師。經這兩位老師的奔波,最後被釋放出來。
1862年至1863年是美國歷史上的黑暗時期,為了解放黑奴起了南北戰爭,北政府屢戰屢敗。正在這緊要關頭,總統林肯下令勸全國的人禁食禱告神。那是1863年3月30日。而5月9日的那一仗,北軍又敗了。看來似乎神沒有聽到禱告似的。那時南方軍隊更加驕傲,決定北伐。當北軍失敗的消息傳給林肯總統時。他獨自一人在房子裡禱告神並許願說﹕神若賜他大勝,必終身向神盡忠。他又對將軍說﹕這次戰爭是為神,為正義而戰。所以,這次神必扶助,我們的將士能戰勝他們的。第二天那一戰,果然得了大勝。那一勝利就決定大局。以後北軍屢戰屢勝。這就是藉著禱告,戰爭得勝的事實。
神藉摩西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路上,遇見亞馬利人來爭戰。摩西就吩咐約書亞率領軍隊作戰。而摩西就帶著亞倫,戶珥上山去,摩西舉起手來禱告。約書亞就得勝。摩西手一放下來,亞瑪利人就得勝。於是當摩西手酸舉不起來時,亞倫就推來磐石在摩西手下一個坐在左邊,一個坐在右邊。拖著摩西的手。一直到日落。約書亞用刀殺了亞瑪利人的王及他們的百姓。約書亞這次打敗亞瑪利人完全是靠著摩西在山上舉手禱告。
得勝的秘訣在於禱告。世界上的爭戰如此。屬靈的爭戰更是要藉著禱告才能得勝。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到處尋找可吞吃的人。千方百計要破壞神的工作。叫神的百姓離開神。因此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大大小小的爭戰。但是不要怕。在我們裡面的比在外面的魔鬼還要大得多。我們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禱告是我們屬靈爭戰的重要武器(弗6﹕18)。

讓我們看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場屬靈爭戰的得勝—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

請閱讀路加福音22﹕39-46。

這場爭戰中,主耶穌獲勝,是因他的禱告,而相反的,門徒在這場爭戰中是失敗的。例如彼得三次不認主。因為他們沒有好好的禱告,並且後來彼得的回頭,也是因為主耶穌為他祈求,叫他不至於失了信心(路22﹕32)。主耶穌給我們立下最好的榜樣。我們就從這段經文的記載,分成三方面來學習。

(一) 忠心(第39節)﹕
這段經文一開始說﹕主耶穌『經常』往橄欖山去。在其他經文中多次提到主耶穌到山上,到曠野去禱告。這裡說他照常去橄欖山。可見他經常到山上去禱告。我們在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經常作的。我們照常吃飯。吃完晚飯就照常拿起報紙來看,或者照常坐在電視機前面,打開電視連續劇,看完了就照常睡覺。照常起床,照常上班,上學。那些對我們重要的事,我們很自然的照常去作。但這裡的話說主耶穌照常的禱告。他每天忠心的禱告,因他看這件事是極重要的。就像我們每天作息一樣。這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如何能忠心禱告呢?就是要把禱告工作放在我們生活的首要地位,非常重要,非做不可的事。我們為什麼能天天去上班,甚至加班,為公司盡忠。是因為我們需要那筆收入。而什麼理由叫我們非禱告不可呢?有一首短詩說﹕多禱告,多有能力;少禱告,少有能力;不禱告,沒有能力。誰都要能力,誰不願作個軟弱的基督徒就必須禱告,就像我們要有氣力每天要吃三餐。禱告就是能力。禱告使我們屬靈的生命有力量,可以作聖工,面對戰爭。現今的社會裡,最容易遇見的爭戰是工作忙碌,使我們沒有時間禱告。在灣區,有許多人的工作壓力非常大。每天上班時間超過10小時,身心疲憊以致於沒有禱告生活。但曾有位弟兄作這樣的見證說,那時他工作壓力非常大。老闆給的工作期限快到。但還有一些問題尚未解決。他就花比平時更多的時間禱告。教會的教導工作他照常準備。結果發現他的問題靠著禱告,神賜他智慧解決了。如期完成他的工作。我們也常聽有些講道有能力的傳道人。他們每天花很多時間跪下祈禱。事奉越忙,禱告時間花得越多。因為能力是屬乎神的。我們的主耶穌在世上的時候,可以說是相當的忙碌。要傳道,醫病,趕鬼。整天被人群包圍著。甚至要面對那些要殺他的人。隨時要找把柄捉拿他。我們看到他常常離開人群退到山上或曠野去禱告。其實他在受洗完後出來傳道之前,就在曠野四十晝夜禁食禱告。於是被聖靈充滿。當魔鬼三次試探他時,他每次都勝過魔鬼。後來魔鬼無計可施,氣憤憤的走了。從此主耶穌滿有能力的開始他的工作。他的能力沒有人可比,因他每天的禱告生活,聖靈的能力就源源不斷的從他身上流出來。我自己也有一點小小的體會。自從我開始學習每天固定的禱告生活,感到在事奉上,特別是教導方面,從神那裡領受了能力。在每次準備主日學課程時,總覺得自己不配來作教導的工作,因為我所知的太淺薄。我只好一面準備,一面禱告。靠著神的恩典總是把講稿寫出來了。當我重新再讀講稿時,我感到稀奇,怎能寫出這些內容呢?無非是神的能力在我這軟弱的人身上彰顯了。這樣的恩典更激發我要多禱告。我們彼此代禱,願大家都能在神面前作個忠心的禱告者。每天有正常的禱告生活。

(二)懇切(第44節)﹕
主耶穌面對要上十字架,極其傷痛。他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是極其懇切的。若從其他的福音描寫。他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禱告。而這裡說他的禱告更加懇切。一次比一次懇切。這裡如何描寫他的懇切呢?他的汗珠如大血點滴在地上。可見他是盡心竭力的禱告。
我們禱告生活除了要忠心,更重要的是要懇切。禱告若成為形式化,每天按時禱告,盡盡禱告的責任,像每天例行公事,向上帝報告完畢就了事。這就不叫禱告,乃是會報。懇切的禱告乃是從心裡發出的。神看內心。若是自己對這件事都不在乎,怎能要求神垂聽呢?你自己對這件事都不認真,怎能叫神對你認真呢?有人說﹕禱告有如在大山鑽洞。我們在這頭鑽,神就在那頭作工。一到洞穿接觸之時,就為神的大能開了大門。要看見神的能力,就要懇切的禱告。
戴德生有個愛主的母親為了戴德生的得救,天天為他禱告。甚至於出外作客,在異地也不忘為兒子禱告。有一次她離家,到兩百多里的地方作客,有一天吃過飯。她就照常為戴德生禱告。那天她關上門,跪下來求神應允她,否則不出門。那天下午,她禱告得不能再禱告下去了。這時聖靈感動她,禱告已蒙應允。她兒子已經悔改了。她立即不住的感謝讚美神。那天是假日,戴德生無聊的時候來到父親房間,找了一本書當作消遣。他讀到宗教性的地方就跳過去。但是當他讀到『成了』時,不知怎的就大受感動,就自言自語的說『成了甚麼?』。一面又自己回答﹕成就了一個完全圓滿的救贖,為我們的罪已付了贖價。不但為我們的罪,也為普天下人的罪。既然如此,我還要作甚麼呢?這時聖靈的光照進他的心中,使他大受感動,只得跪下接受救主的救恩。
戴德生不但有一位好母親為他懇切禱告,並且還有一位好姐妹。在他不小心誤拿了一本小冊子。原來是姐姐的日記本。裡面記載她立志為弟弟戴德生禱告直到他信靠基督為止。當他看到日記上的日期屈指一算。他重生的那日子正是他姐姐立志為他禱告滿月之時。 懇切禱告,如此有能力。能叫一個人生命改變。讓我們來學習。但有時我們感到無比的軟弱,為自己懇切禱告容易,為別人懇切禱告就不容易了。我們需要求神加添力量,將那施恩叫人懇切的靈賜給我們。

(三)順服(第42節)﹕
主耶穌禱告的內容是﹕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若看別的福音書,主耶穌接連三次都作一樣的禱告。可見他是何等的爭戰。按他的意思是希望免去這杯。這是什麼杯呢?我們若讀主耶穌被釘十字架後,曾說﹕父啊,父啊,為何離棄我?因為主耶穌當時擔當了世人的罪孽,以致於聖潔的神必需掩面不看他。從來沒有與父分離的主耶穌,這時必需受分離之痛。這是主耶穌想要避免的苦杯。但是他緊接著郤是完全的順服,因為他深知道,他到這世上來的目的就是為了這一刻。所以,他說﹕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否則救贖之功就無法完成。因他一人的順服,使得眾人都因他而得以稱義。 當主耶穌願意順服後,就有天使從天上來顯現,加添他的力量,使他走向十字架;因他的順服,神就叫他從死裡復活,戰勝了死亡的權勢,這場爭戰最終主得勝了,得到最高的榮耀。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屬於主的了。
神的旨意雖然標準很高,但我們只要願意順服,放下自己的意思,神必要負責。他必加添力量,叫我們能遵行他的旨意,並且使我們能與他一同享榮耀。順服是一件很難的功課,是因為人的自己太強,沒辦法放下自己的意思。總想自己作主。但我們若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非常軟弱。唯有神能。就可以順服了。摩西在埃及的四十年可以說自己最強的時候。他在埃及皇宮受最好的教育,他以為自己很行。他靠自己想要救自己的同胞。看到埃及人打他的同胞,就把那埃及給人打死。他以為沒有人知道。後來郤發現這件事被知道了。他有性命的危險。於是離開埃及。在曠野牧羊40年,在這40年,他認識自己是不能的人。因此當神呼召他去領以色列民出埃及時,他推說他不能。而神郤讓他知道他不能,但神能。當他順服後,神的能力就藉著他顯出來。 所以,我們學習順服,最重要的是要認識自己的不能,而有心願意照神的旨意去做。神的能力就要彰顯在我們這無能的人身上,將一切榮耀歸給他。
今年佈道所即將成立教會,我們都要為這件事忠心的在神面前禱告,懇切的在神面前尋求他的旨意。我能作什麼?並且放下自己,順服神的旨意。雖然我不能。但神的旨意要我獻上的,我就交在神的手中,讓神的能力藉著我們的禱告,使這佈道所成為榮耀神的教會。

討 論 題 目

第六課﹕1. 試分享你現在的禱告生活。
2. 從耶穌的禱告榜樣,你認為自己最缺乏那些方面?

Be the first to comment on "第六課 禱告的榜樣 (路加福音22﹕39-42)"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